國海證券、第一創業、浙商證券這類中型券商的資產管理業績今年表現相對較好,各類產品的排名相對靠前。
今年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表現低迷,截至11月11日,股混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僅為-11.37%,略微戰勝市場(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13.85%);債券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虧損2.75%,而同期中證全債指數上漲4.35%。從計算出的券商各類產品平均收益排名表可以看到,國海證券、第一創業、浙商證券這類中型券商的資產管理業績今年表現相對較好,各類產品的排名相對靠前。
今年以來,共有7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其中,除東方紅-開源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是因為其主要投資者開源證券取得自營業務資格后大量贖回,而提前終止清算之外,其余6只:招商智遠穩健1號、招商智遠穩健2號、招商智遠穩健3號、華泰紫金智富、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國信泰然1號,均因為連續20日規模未達1億元而清算。
那么,規模大是否代表投研實力強從而業績優秀?從今年以來的業績來看,事實并非如此。截至11月11日(下文均截至此時點),中信證券6只股混型產品平均業績僅為-15.3%,排名37家券商第31位;2只債券型產品平均業績為-2.7%,排名22家券商第14位。國泰君安除債券型產品業績較為優秀、排入前十之外,4只股混型產品平均虧損13.27%,排名37家券商第25位;FOF產品君享精品基金一號今年以來虧損18.5%,列所有FOF產品最后一位。根據其三季報披露,三季度末該產品規模僅剩不到9000萬元,成為尚在運行的規模最小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廣發證券2只股混型產品平均業績-14.31%,排名37家券商第27位。
從計算出的券商各類產品平均收益排名表可以看到,國海證券、第一創業、浙商證券這類中型券商的資產管理業績今年表現相對較好,各類產品的排名相對靠前。第一創業證券旗下創金避險增值,為今年以來僅有的兩只獲得正收益的股混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以來收益分別為2.8%和0.14%。第一創業證券旗下債券型產品創業1號今年以來收益2.5%,排名債券型產品第一。浙商證券旗下浙商匯金1號為今年業績最佳的FOF型產品,今年以來收益-4.37%。
但是浙商證券旗下股混型產品業績分化較大,浙商金惠引航、浙商金惠1號、浙商金惠3號、浙商金惠2號今年以來業績分別排名96只股混型產品的第4、第9、第25、第77位。國海證券旗下國海內需增長、國海收益精選兩只股混型產品今年以來平均收益-3.83%,均排名前20位;國海債券1號也以-0.32%的收益排名28只債券型的第8名。
券商集合理財作為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三足鼎立的證券市場理財產品,一直以來其風格定位并不鮮明,在今年低迷的行情中也沒能證明自己。近年來,公募基金通過一對多產品擴張地盤,私募基金則通過產品形式、投資策略創新不斷完善自身,券商集合理財該如何找尋自身優勢,并以此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仍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