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日益成為一種監督工具。本文通過對網絡監督的特點、反腐作用進行分析,闡述了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指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讓網絡監督在反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監督;反腐;對策
一、網絡監督打破了監督形式的路徑依賴局面
所謂網絡監督就是指公民或者公民團體以互聯網為載體,表達和溝通自己的意愿,在網絡上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力求達到糾偏政府行為,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一種虛擬空間的政治參與實踐行為?!皬钠浜戏ㄐ陨戏治觯W絡監督是公民監督權的一種實現形式,是防止國家權力在運作過程中被異化的重要手段?!睂τ谡賳T行為的監督,一般分為行政監督、黨內監督以及司法監督等形式。這種剛性的監督在我國監督形式中仍然占主題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監督機制的“排頭兵”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傳統監督方式的成本較高,加上現在的官員腐敗行為日漸呈現隱形發展的局勢,這就對于我國現行的監督形式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信息時代伴隨著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網絡日漸成為了一種監督工具,使公眾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成為了反腐行動中的一把利劍。它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反腐的形式,對于官員腐敗行為產生了很大的震懾力,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監督形式的路徑依賴局面。
二、網絡監督對于反腐的命題性效應
網絡監督的安全性和隱蔽性較高,網絡監督是對傳統監督方式的突破和有效支持,對于發展我國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權利,促進反腐倡廉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于我國當前的反腐工作產生了富有創新的命題性效應。(1)網絡監督讓公民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單純依靠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民意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民意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表達,影響了參政議政的質量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讓網民參政議政,不但是對民意的重視,而且也是對具有建設性的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意見和看法的尊重。”網絡監督是一個社會民主程度的重要體現。根據《201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的公布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4.57億人,位居世界第一。網絡監督的興起和發展會讓公眾獲得更多的話語權。(2)網絡監督有效補充了傳統反腐制度的缺位。網絡反腐的興起,客觀上也體現了傳統反腐通道的不順暢。由于腐敗本身具有高度隱蔽性,而且高層干部的權力大,手中可支配的社會資源比較多,使得權錢交易的范圍廣,傳統反腐方式難以深入到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節。網絡反腐更快捷、更徹底、更透明、更隱蔽、更能保護舉報者的合法權益。江蘇徐州市泉山區的“一夫二妻書記”、“周久耕事件”等無不是被網民第一時間被曝光網絡,這體現了網絡反腐有著其他反腐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3)網絡監督能夠有效警示領導干部,有助于黨風廉政建設。網絡監督使一些腐敗官員的劣跡在網上曝光,并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網絡的有效監督,必然對各級領導干部產生強烈的教育和警示作用。。由于網絡監督的強大的社會后續輿論效應,使得領導干部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堅守自己的行政底線,培育自己的黨性,從而有助于我國的黨風廉政建設。
三、我國網絡監督在當前反腐工作中面臨的困境
1.網絡監督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造成輿論監管不到位。近些年來,由于網絡發展的速度極為迅速,這就為網絡監督提供了強有力的媒介工具,但與此同時,網絡監督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卻未能與網絡發展保持同步性,相反,它卻呈現一定的滯后性,甚至部分網民利用網絡自由度較高的特點,做出一些情緒化的舉動,從而使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現象層出不窮。我國網絡輿論監督的管理僅僅停留在行業和網民自律的基礎之上,因而無法從根本上保證我國網絡監督的健康發展。目前來看,仍然沒有一部統一的、權威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監督行為,間接造成網絡監督的監管不力和管理不善的局面,這對于網絡監督的健康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2.有些政府部門對于網絡監督的重視程度不高。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領導干部的思想觀念還是比較落后,對于網絡這個新興事物比較排斥,甚至有抵觸情緒。在某些官員眼里,網絡監督可能會造成社會不穩定,消極對待網絡監督,對于網友的呼吁和訴說請求不聞不問,視之不理,對于網絡監督的回應滯后不力。網民大都是普通的公眾,他們手中沒有直接的權力去公開調查一些腐敗案件,可謂是“心有力而心不足,”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網絡監督信息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及時回應,并能夠將腐敗官員繩之于法。然而,網友的愿望往往與現實情況事與愿違。許多網絡反腐的案例都是在網友經過持續不斷的網上曝光部分官員的腐敗行為,才能引起官方的注意和重視。而當反腐部門開展調查的時候,被舉報人可能已經在有力的時機內銷毀犯罪證據、轉移證據等,甚至出國潛逃,這樣就給司法機關的調查帶來相當大的難度。
3.網絡主體結構的差異嚴重影響了監督質量。我國網民的身份集中于學生、公職人員、技術人員等,而具有網絡監督意識并付諸實施的網民學歷普遍較高,并且以年輕人居多,“我國網民的主體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群體,超過網民總數的2/3,”而中老年人由于對于網絡的陌生而經常借助于傳統的報刊、電視等關注反腐,因此,“大多數網民的意見”未必就是大多數人的意見。網民結構的年輕化且大多分布在發達地區和城市,使得網絡輿論監督主體的代表性還很不夠。目前,真正習慣于關注國計民生、時事政治的網民,所占比例仍十分有限,多數百姓受各種因素限制無法通過網絡表達意愿。政府應傾聽網絡民意,但也不能忽視“沉默的大多數”的意見。
四、完善網絡反腐的對策建議
(1)加強網絡監督的法制化建設,為網絡反腐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國的網絡法制化進程進展就比較緩慢,而在網絡反腐中,必須要特別厘清網絡反腐與造謠誹謗、網絡反腐與人身攻擊等法律界限。為此,必須要加強網絡監督的法制化建設,推動網絡反腐法制化進程。鑒于此,我國完全可以出臺類似《網絡反腐法》的法律。同時,還要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要教育網民一切網絡監督工作必須在我國的法律框架之內進行,而不能濫用網絡監督權,要用法律這個最有效的武器強化網絡反腐。(2)政府及領導干部要轉變觀念,推進網絡反腐健康發展。網絡是新時代科技快速發展的產物,完全可以把網絡這個先進有效的工具運用到打擊腐敗之中。領導干部要改變以前的落后觀念,要科學理性的看待網絡反腐所發揮的強大作用,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網絡反腐可謂是方興未艾。要從網絡這個“最親民的朋友”的口中聆聽民聲,采納民意,獲取反腐信息。(3)建立健全網絡輿論引導和過濾機制,使網絡反腐更趨理性。由于網民的意見不一定就是所有民眾的意見,畢竟網民以年輕人居多造成監督主體的代表性不夠,所以,政府應該對于網絡反腐信息進行過濾,而不是照單全收。政府要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的理性引導機制,積極正確的引導網民通過官方渠道舉報腐敗官員,可以在政府官方網站上設立專門反腐舉報窗口,一旦發現多數網民舉報信息形成了一股有影響的凝聚式的力量,那么官方應就網民反映的“問題官員”開展調查工作。同時,為了提高網絡反腐的質量,網民首先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法律意識,對于自己網絡反腐的信息要保證真實性,而非造謠誹謗他人。
參考文獻
[1]赫曦瀅.網絡監督視角下的廉政建設研究[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23~26
[2]公遂,趙俊燕.網絡反腐的利弊分析及對策建議[J].新會計.2009(9):44~46
[3]宜新,丁大晴.理性看待網絡輿論監督[J].中國監察.2010(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