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企業所處不同組織環境中企業文化的剖析,試圖闡明了把文化提升到企業競爭力,不僅是企業文化理念的創新,也是企業尋求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文章把組織的生命周期理論與企業文化層次相結合,試說明企業文化的外延及其表現形式,甚至是核心內涵,應兼備穩定性和發展性,最后得出百年企業的發展之道在于企業文化理念的與時俱進。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再造;企業文化;基業長青
從科學管理發展到文化管理是管理柔性化趨勢的一個主要體現,把文化提升到企業競爭力,不僅是企業文化理念上的創新,也是對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成敗得失的總括。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說過:“明天的商業競爭與其說是技術上的挑戰,還不如說是文化上的挑戰。”國內外大量的企業實踐也表明,企業文化不僅對企業內部成員起著良好的凝聚作用,而且它還間接影響著企業外部的營銷力,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業績;一切目光短淺,不能正確的定位并具備戰略管理能力的企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像一艘沒有舵手的船,不可能駛向更遠的彼岸,更不可能成為基業長青的企業。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發展起來的私企,平均壽命不到三年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因此,在當前企業邊界日益模糊,競爭跨越國界的時代,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持續、健康地生存與發展,必須清晰地把握百年企業的發展之道在于企業文化理念的與時俱進,建設與提升以具有價值、杰出和難以模仿的創新型企業文化為依托的核心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這也是區別曇花一現的百強企業與經久不衰的百年企業根本分水嶺。
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企業文化的基礎
1.我國企業文化根植于傳統文化。時間是不息的河流,文化是不滯的血脈。“時移世易,變法亦移。”環顧當今寰宇之特點,現代科學發源之處,則幾近來自西方。企業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論在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與“復雜人”假設之后,對組織的管理理論、管理過程與組織長期經營業績關系的又一次重新審視。透過人類文化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大致是沿一種由和到分,而東方文化則是由分到和的趨勢描述。《三國演義》開篇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何止于天下大勢國家興亡歷史流變如此,國學乃至世界文化發展演變之趨勢,亦是如此。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中庸與和諧。其中“和為貴”、“義以建得”、“民生在勤”等思想都與現代管理思想不謀而合,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國人的頭腦中,如果能恰當地運用于企業文化中,將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成為企業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孔子提出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環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成就自己是在成就別人共生關系中實現的。成就自己,同時必須尊重別人,不尊重別人,也就不能成就自己。儒家文化作為文化的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突出中國特色。
2.企業文化的結構層次。企業文化的結構層次一般分成四個層面。首先是表層的,即物質上的,這也是最可變的部分;其次是淺層的,即行為文化;第三層是中間層,即制度文化;最后是深層文化,即精神文化,這是精髓部分,也是變化最小的部分。
3.生命周期理論。L.E.Greiner 提出的組織成長與發展的五階段模型。一個組織的成長大致分為創業階段(幼年期)、指令階段(青年期)、規范化階段(中年時期),成熟階段、成熟后階段五個階段。當然,企業生命周期曲線是非常理想的,實際上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與正常曲線分離,使一個企業從此敗落下來,甚至于消失。比如三株、秦池、德隆。但組織生命周期理論卻說明了組織在不同的時期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企業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表現出其鮮明的特征和行為方式,這就要求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企業文化模式,使企業的生命得以延續。
二、企業文化的演變分析
美管理學家沙因曾用大量案例證明: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再造是推動企業前進的原動力,企業文化再造才是核心競爭力。本文認為企業文化的再造是隨著企業的發展階段和企業文化的結構層次相得益彰演變的。
1.創業階段——物質層。企業成立初期實力小,根本無暇顧及將來的事情,大多數時間考慮的是能夠暫時的獲得利潤,逐漸的積聚資金,以便進一步發展。當今中國中小企業的創始人,大多白手起家,運用個人的經營理念和人格魅力,敏銳抓住了市場機遇,創立企業,他們的人生思想、經營理念、文化價值觀與企業融為一體,隨著企業進一步的發展,老板文化成為支撐整個企業運作的靈魂。
2.指令階段——行為層。企業進入持續成長期,并在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員工在生產經營、學習娛樂的過程中產生的企業的特色活動文化,企業特色的規章制度、員工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初步顯現,提供了企業獲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行為方式,企業文化意識逐漸開始展開。
3.規范化階段——行為層+制度層。這是組織的中年時期,此時企業已有相當規模,甚至形成了跨地區經營和多元化發展。組織的各種規范、制度進一步完善,伴隨著組織結構功能化、資本管理、激勵機制等的出現,企業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并深化到企業整個物質和精神活動中,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動力。
4.成熟階段及其以后——精神層。隨著許多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手續,逐漸形成系統,企業獨特的管理哲學、價值觀、道德觀等,它體現在組織經營哲學、宗旨、方針、目標等共同構成了企業的精神層,并在發展中不斷的深化和改進。
事實上,每一次企業文化的再造就伴隨著一次階段性的成長。如果企業的文化沒有與現階段的發展層次相對應,就像我國改革初期只要求物質文明的發展,忽視精神文明一樣,回頭發現如果國家想繼續發展,只能再次的建立起與物質文明相稱的精神文明一樣。但對處于創業初階段的小企業一般都沒有或者很少有企業文化意識,只有等其各方面實力不斷壯大后才逐漸有了企業文化的意識,進而有企業文化的建設等。實踐中,只有生命周期階段的突破者,才能化“蛹”為“蝶”,不斷的蛻變,最終實現企業長青。
企業文化是企業和企業人的思想與行為,滲透于企業一切活動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業活動之上。企業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發展。企業文化不僅對企業內部成員起著良好的凝聚作用,還間接影響著企業外部的營銷力,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業績。它不是解決企業當期盈利與否的問題,它解決的是企業能否基業長青的問題。構建健康有效的企業文化模式,對于加快企業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因為企業文化的結晶便是企業競爭力,而企業文化的再造,則是企業始終處于領先競爭地位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齊冬平,白慶祥.文化決定成敗[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2]陽禮泉,滕方遷.企業文化的力量[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3]郭繼民.傳統文化之反思[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4]王玉蓮.組織行為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5][英]Charles Handy.組織的概念[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Anderson R Reeb D.Founding family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Finance.
[7]Jim Collins Jerry I.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M].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