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經費資源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直接影響科技活動的規模與績效。我國科技經費資源存在投入規模不足、強度不大、監管不嚴、配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對此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經費;資源;配置
我國科技經費資源籌集規模和水平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與國外創新型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嚴重制約科技活動水平與產出。衡量一國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全社會RD投入強度(RD/GDP),2009年增長到1.7%(全社會RD活動總投入為58021068萬元),RD投入強度遠低于2007年OECD國家平均2.29%水平,也未能實現《規劃綱要》規定的2010年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到2.0%的目標。研究科技經費配置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推進意義。
一、國家科技經費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家用于科學技術經費投入不足
我國財政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2000~2005年不到4%,“十一五”期間該比重一直在4%上下徘徊:2007年上升為4.25%,2008年回落為4.1%,2009年上升為4.4%,2010年再次回落為3.6%,低于1995年4.43%的水平,中央財政科技支出增幅顯著小于地方,東部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增幅高于中西部。《國家科技進步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國家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國家財政用于科學技術經費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2009年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為10%,2010年高達23%,國家用于科學技術經費的增長幅度遠低于法定增長要求可見一斑。此外《規劃綱要》以及配套政策均從實際出發,提出國家科技投入增長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然而,國家財政科技管理體制與科技投入機制之間存在制度性障礙,并且法定要求的科技投入經費增長幅度受多種因素制約該要求的設立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導致國家科技投入經費徘徊不前,未能形成穩定的增長機制。
(二)財政科技經費資源配置結構亟需改進
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但中央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RD活動總投入比重卻逐年下降。2009年,全社會RD活動投入基礎研究經費為270.2857億元,占總投入的4.66%,較2007年的4.7%又有所下降,遠低于發達國家10%以上的水平。科技經費資源區域配置與區域科研實力、科技研發需求不相匹配,科技經費安排缺乏統籌性。2009年中央科技撥款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撥款比為5:1:1.1 ,如此之財政科技撥款比例難以滿足對于總體區域戰略與國家創新體系全局建設產生的科技經費資源需求;地方財政撥款為5.5:1.1:1,反映出中部地方科技投入比例較多,中央財政科技經費投入不足。
(三)科技經費監管機制不完善
從目前科技經費監管實踐與監管制度建設情況看,科技經費監管中央與地方協調主要有如下問題:一是科技經費管理體制中雖明確科技經費資源的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但對于科技經費監管權限職責含糊不清,取而代之的是中央與地方多重監管與監管缺位并存、監而不管以監代管。二是科技經費單向監管問題突出,監管雙方良性互動較少。實際監管過程中,中央對科技經費資源監管關注結果,地方對項目(課題)承擔單位往往是單向監管偏重財務制度的合規性,輕于科技經費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對項目(課題)承擔單位科技經費合規、合理使用引致的監管主體服務需求關注較少,對項目(課題)承擔單位科技經費的誠信管理缺位。三是中央與地方監管互動工作機制缺失,科技經費監管斷點、節點交錯,監管結果處理簡單化。
二、政策建議
(一)穩步增加財政科技經費配置規模,拓展科技經費資源籌集渠道
一是按照《科技進步法》、《規劃綱要》等政策法規要求,建立穩定的財政科技經費投入機制,大幅增加中央財政科技經費投入規模,逐步實現法定增長速度。全社會RD投入強度(RD/GDP)增長速率保持與GDP增長同步實現RD投入穩步提升,力爭在“十二五”末期力爭突破2.2%,財政科技經費增長實現法定增長投入。二是中央要充分利用科技金融機制,在全國范圍或區域范圍發展創新金融,顯著放大全社會科技經費資源,實現中央目標、地方目標與市場目標的有機統一。
(二)著重完善科技經費資源管理機制
進一步完善現行科技資金管理辦法,提升科技經費資源配置效率,具體而言:
1.完善科技經費預算決算制度,適應國家科技計劃主導財政科技撥款資金科學化、精益化、系統化管理的需要,簡化預算評估程序,提升預算執行時效,實現項目(課題)承擔單位與科技資金撥款單位科技經費預算決算直接對接。
2.不斷優化科技經費資源投入結構,提升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效率。中央要以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東中西部平衡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原則,加大中西部科技經費資源的傾斜力度、加大對農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高等學校研究科研經費資源的投入力度、加大對企業科研活動的扶持力度。東部財政科技投入應體現效率優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有所為原則,重點投向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項目,并注重對基礎性、民生性的科學研究;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應遵循效率優先、集中優勢、有所不為原則,有選擇地重點投向地域性、民生性、基礎性的重點項目,加大省屬重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經費資源投入支持力度。
3.創新科技經費資源配置方式,優化中央與地方科技經費資源投入的計劃配置方式,積極引入市場配置方式,放大財政科技經費資源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在政府的競爭性科技計劃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用于穩定支持RD機構可持續性地研究與開發,重點加強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引導,彌補地方財政公益性科技經費投入的不足。
4.建立財政部、科技部門、社會中介、項目(課題)承擔單位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逐步放開社會公眾監督窗口,以提升科技經費資源使用效率為宗旨,強化監管服務意識,做到多部門、多側面、多時點監管與協調、系統監管相結合。
5.建立運行高效、管理科學的科技經費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探索科研績效評價導向的科技經費資源信用體系。
(三)加強科技金融創新體制安排
中央要加快科技金融創新制度安排,整合區域、地方科技金融創新資源,地方根據本土優勢,不斷創新科技金融體制,盤活科技金融創新資源,設立形式多樣的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科技創業基金、科技創新風險基金等基金,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功能,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切實讓利于企業,最大限度調動企業參與創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馬強.科技資源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的統計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1(1)
[2]沈赤,婁鈺華.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的路徑選擇及其對策[J].企業經濟.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