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對寶雞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現狀的一系列研究與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應當建設加速建設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市現代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產業集聚
一、現代服務業的含義
現代服務業是指在工業化較發達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服務部門。“現代服務業”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傳統服務業,又要發展旅游、信息、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當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出現了生態化、知識化、集群化、現代化、功能層次化、社會化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等趨勢,因此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每個地區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
二、我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1)整體實力增長緩慢,且現代服務業所占比例較低。近幾年來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速一直慢于GDP的增速,占全市經濟總量比重,低于全國平均40%的水平。2010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為2.02%,低于GDP和人口所占比重。人均服務業增加值5628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0%。(2)產業結構急需優化。我市服務業增加值中,傳統服務業占比依然較高,生產性服務業增速緩慢。生產性服務業比整個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低3個百分點。消費性服務業也低于整個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2~6個百分點。(3)市場化程度不高。現代服務業市場發育不足,資源優化配置不夠,生產要素的市場定價機制和途徑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產業集聚程度較低,阻礙了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三、對于寶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對策建議
(1)現代物流業。大力實施大物流、大交通戰略,通過構建“物流網絡和設施、物流公共信息、物流研發”三大平臺,加快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寶雞陳倉物流園區建設,建設關中西部現代物流業聚集區。依托“一園四中心”的布局,抓好陳倉現代物流園區和西部物流公司集裝箱配送中心、東嶺集團和華譽公司金屬材料配送中心、秦川機床集團機電設備配送中心、蔡家坡汽車生產及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2)科技信息服務業。依托寶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與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依托寶雞高新技術開發區、生產力促進中心、鈦谷新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院、國家快速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精密數控機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打造裝備制造業服務平臺,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進一步建設寶雞科技信息服務業聚集區。按照服務專業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培育建設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配套生產性服務中心。(3)商務服務業。適應產業和市場發展需要,進一步培育發展會計、法律、咨詢等中介企業,促進一批中介服務機構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經濟鑒證類中介組織,法律中介組織,管理和咨詢管理類中介組織,金融和資本服務中介組織,文體藝術服務中介組織。引導中介機構獨立、依法、客觀執業,規范中介服務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健全信用、認證、支付等服務體系,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推進電子商務應用。(4)會展、服務外包業。進一步建設位于眉縣的中國磚機城建材機械會展交易服務中心,依托陜西寶深建材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加快磚瓦機械會展交易中心建設,辦好磚瓦機械展會,提升磚瓦機械研發制造水平和知名度,爭創中國第一磚機城,并形成了更加嚴密穩固的生產協作鏈條和產業體系。(5)文化旅游產業。打造寶雞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集聚發展。依托法門寺佛文化景區、太白山景區和姜炎周秦文化、秦嶺生態休閑旅游板塊,打響“華人老家、佛祖圣地、秦嶺云頂”三大旅游品牌,把寶雞建成西部旅游熱點城市。(6)商貿服務業。以開拓市場、擴大消費為主線,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構建便利化服務體系。在市區重點完善市級商業中心、區域商業中心和社區商業中心三級商貿服務網絡。在縣(區)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積極推進“縣超工程”、“農超對接”等,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和村組結合的商品流通網絡體系。鼓勵本地知名餐飲企業實施連鎖經營,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飲。(7)社區服務業。不斷完善社區基礎服務設施,加快城市可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建設,理順社區管理體制,推進社區服務網絡化、規范化,促進社區服務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大力推進家庭服務業,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家庭服務企業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總之,發展寶雞現代服務業要依托自身優勢,以服務經濟、服務城市為重點,積極發展文化旅游,信息產業、中介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將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有機融合,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原.關于我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幾點思考.經濟問題[J].2006(6)
[2]劉志彪.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決定因素與政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5(6)
[3]孫海云.科學發展現代物流.促進寶雞現代服務業發展[J].新西部.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