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糾紛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糾紛,如何處理好民事糾紛,從一方面來講,涉及到糾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維護,另一方面來講,其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積極意義。立法者主張通過仲裁的手段高效,公正的解決糾紛,從而化解司法機關的裁判壓力。這并不意味著司法對仲裁的無權干涉。在對仲裁的司法救濟方面,可以通過合理地界定我國司法機關對仲裁裁決的監督范圍以及細化對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的司法救濟范圍來實現司法救濟。
【關鍵詞】仲裁;司法;救濟;完善
一、民商事仲裁與司法終局辨析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法治的進步,社會糾紛的發生與解決不再是為社會所輕視,傳統的“厭訟”觀念得到了有效的改觀,普通群眾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觀念。其中,仲裁與司法是兩類重要的糾紛解決機制。在我國的仲裁制度發展上,現在仲裁機構從過去的國家機構的組成部分,變為現在的民間機構。所謂仲裁是指“仲裁是區別于司法的糾紛解決機制,它以糾紛雙方當事人事先達成的有效仲裁協議為依據,排除司法管轄,而由非官方的仲裁庭進行審理,并作出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的裁決。”《仲裁法》以法律的形式賦予了民商事仲裁裁決終局的效力。《仲裁法》第9條規定:“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到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司法終局,是法治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普遍認同的一種觀念,終局性是現代司法的根本屬性。一切案件或糾紛,一旦進入司法程序,由司法機關依法作出生效的判決、裁定或決定,便應得到最終解決或平息,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應再作處理,以維護法律的權威,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
二、民商事仲裁的內容
仲裁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其本身程序的要求低,以及高效公正的特點,對進入司法程序的糾紛進行了有效的分流,這對于緩解司法機關的裁判壓力,并在當前對于解決社會糾紛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依據《仲裁法》第2條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依據這條規定,對于仲裁的進行明確了三條原則:一是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必須是民事主體,包括國內外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合法的具有獨立主體資格的組織;二是仲裁的爭議事項應當是當事人有權處分的;三是仲裁范圍必須是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此外《仲裁法》從反面對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等內容不予受理。其中,仲裁進行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雙方協商一致基礎上,在仲裁協議基礎上申請的仲裁。這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再次宣示。仲裁在于司法機關的職權分工上,仲裁協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仲裁庭有權確認合同的效力。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
三、司法對民商事仲裁救濟制度的完善
(1)合理地界定我國司法機關對仲裁裁決的監督范圍。我國《仲裁法》應對我國法院對仲裁裁決的監督范圍重新進行界定。應當規定,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的監督對象只能是程序問題,而不包括實體問題和法律適用問題。因為有權審查仲裁裁決的法院既可能是本國法院,也可能是外國法院,若以實體公正為法院審查仲裁裁決的基點,實際上等于要求仲裁員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法律適用符合全世界的法律觀,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沒有合理而明確的監督范圍,這直接導致司法機關對仲裁裁決的監督沒有一個可依據的標準,這對于仲裁的救濟是很危險的。(2)細化對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的司法救濟范圍。仲裁裁決在一般情況下具有終局的效力,但是也有例外。依據《仲裁法》的相關規定,裁定不予執行的法定事由包括:無仲裁條款或協議;仲裁庭的組成或仲裁的程序違反法定程序的;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仲裁員在仲裁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法院此時對仲裁權的監督,是對仲裁權的實現的監督,雖然這種監督也是被動的,但其監督范圍擴大了,此時的監督,不僅有程序上的監督,也有實體方面的監督。法院在此階段對仲裁的監督,是對仲裁公正的最終保障。”但是,申請不予執行對于一項仲裁裁決的效力已經到了即將實現的邊緣,作為司法對仲裁的最后救濟和監督手段,對仲裁裁決的不予執行應該更加細化以及范圍放寬。
參考文獻
[1]黃進.《仲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
[2]魏建文.《我國仲裁司法監督制度的檢討與重構》.《行政與法》.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