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一些資本家可能會運用不正當的手段遏制競爭,或者以不正當的手段打擊競爭對手以及競爭對手的產品,這對市場交易秩序帶來了極大的破壞。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從早期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走向國家對社會,市場積極干預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對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制的同時,應考慮到基于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受到損害的其他主體的權益,因此可以考慮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的損失的民事訴訟程式,加大民事責任的承擔。
【關鍵詞】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法律;規制
一、市場主體商品生產與市場競爭的關系
(1)商品與市場。市場歷史即有之,從原始社會以物易物為交換手段的市場交易,到貨幣出現之后,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等價交換,市場在形式上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其主要是固定場所,固定人員為特征的實體市場。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時代,資本家為了積極銷售機器大工業生產的眾多產品,亟需打開各種銷路,于是關于市場的新的概念由此產生。市場成為各種同質產品競相展示的展臺,而商品的交易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隱藏在市場形勢下的產品的剛性需求。(2)市場與競爭。隨著機器大工業得到發展,生產的產品數量也越來越多,面對需求量有限的消費者,資本家一方面需要開拓更大的市場,即打開更多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已有市場上,資本家需要積極推銷自己的產品,于是競爭機制在這樣同質產品的供給量,大大超過消費者的需求量的背景下產生。競爭是市場經濟保持活力的重要機制,其秉持著“優勝劣汰”的規律對參與到市場交易中的主體進行自然的篩選。由于資本家商品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獲取利潤,在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一些資本家可能會運用不正當的手段遏制競爭,或者以不正當的手段打擊競爭對手以及競爭對手的產品,這對市場交易秩序帶來了極大的破壞。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從早期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走向國家對社會,市場積極干預的重要原因。市場要良好的發展就需要良好的交易秩序,而對市場主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一個目的。“著眼于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進程,公平競爭的制度體系的薄弱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轉型、提升經濟發展層次的關鍵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保護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表現
(1)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產品影響力的擴大,使其具有一定的消費者受眾,就需要對產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推介。在現代市場理論以及廣告事業中,信奉“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對產品進行廣而告之和推介時,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常常會夸大本產品的功效,虛假宣傳產品的保健以及特異功能,給消費者以錯誤的認識和引導。此外,不正當競爭行為還包括,“其一,假冒或仿冒行為;其二,商業賄賂行為;其三,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其四,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其五,非法有獎銷售行為;其六,商業誹謗行為。”(2)限制競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上是“采取了法定主義的,即由該法明文列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類型,并只調整其所列舉的行為,法律沒有列舉的行為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允許任何執法機關在法律之外認定其他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該法的第二章第五條至第十五條列舉了十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中屬于限制競爭的包括行業壟斷以及行政壟斷的行為,壟斷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本身會對市場的競爭起到巨大的阻礙作用。”
三、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
(1)完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標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在實踐中是一個較為困難的問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規定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類型時,對行為認定的標準規定較為簡略。一般“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構成要件共有四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必須同時具備這四個要件,才能被認定為不正當競爭,缺少其一就不能構成不正當競爭,也就不能追究行為人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責任。”四要件的認定標準在理論上是清晰而明確的,但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實踐中,卻是不易確定的。因此需要從規范層面完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標準,為相關部分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有益的指導。(2)加大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責任承擔。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可概括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以行政責任為主,民事責任規定十分籠統,刑事責任少。尤其是以行政責任的規定為主要內容。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對同參與市場競爭的其他市場主體造成損失,政府在對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制的同時,應考慮到基于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受到損害的其他主體的權益,因此可以考慮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的損失的民事訴訟程式,加大民事責任的承擔。
參考文獻
[1]彭剛.論市場經營主體的競爭法規制[J].前言.2011(6)
[2]徐雅麗.淺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梅赟.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責任制度[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