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城市化迅速發展,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好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關鍵。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更強烈的市民化意愿和更好的市民化能力,但是在市民化進程中仍然面臨著制度隔離、社會排斥、市場壓力等一系列障礙。文章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意愿、能力等現狀入手,提出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路徑的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障礙;路徑
作為農民工中一個具有典型色彩的特殊群體——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對于社會結構尤其是城市結構的構造作用日益顯現,城市化的發展絕不能忽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2010年中央1號文件中更是首次明確指出要求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不難看出,正確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然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過程,需要新生代農民工本身、社會、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意愿、能力角度著手,以此來透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狀,進而對其市民化路徑做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
1.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現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既是一種過程,但也是一種結果,它是由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共同作用產生的一個結果。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首先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是新生代農民工要有明確的市民化意愿。相比較而言,第二代農民工比第一代農民工更愿意成為市民,留在城市中生活,有些甚至有向更大城市和發達地區發展的意愿,而且他們認為目前不會考慮回鄉定居,他們對城市的認同遠遠超過對農村的歸屬。在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看來,家鄉雖然至親都在,但與城市相比不吸引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對家鄉的感情隨著在外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淡漠。
2.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1)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特征因素對市民化意愿的影響。一是性別。性別對于市民化意愿的影響是存在差別的的。一方面,受到中國傳統的家庭主事模式“男主外,女主內”的影響,在考察家庭留城模式時,男性決定權大于女性,男性留城傾向大于女性。另一方面,女性寄希望于通過婚姻來實現自身命運和身份的轉變,因此其留城傾向大于男性。二是受教育程度。實證研究表明,隨著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定居城市的意愿也在不斷上升,由于城市發展空間比農村大,他們希望在城市中獲得更好的環境和更高的報酬。三是收入水平。定居的意愿是與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成正比的,高收入人群留城意愿更加強烈,因為他們有較強的自我完善意識,具有初步的自我價值認識,并希望自己在城市里實現這些價值。收入偏低的人則無法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消費成本。四是婚姻狀況。單身新生代農民工或者結過婚的但配偶也在同城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更強,家庭型遷移比個人型遷移長期居留傾向更高。(2)外部社會條件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一是社會保障水平。目前,戶籍制度是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無法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良好的醫療、養老等保障,假如政府能夠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社會保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遷移的能力和意愿。二是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地理位置。流入地與流出地地理位置越詳盡,意味著地緣關系更加密切,社會、經濟、文化更具相似性和交融性,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的遷出地離遷入地越近,其成為遷入地居民的市民化意愿就越強。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
1.新生代農民工具備的市民化能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第二個需具備的條件是要具備完善的市民化的能力。只有既有市民化意愿又有市民化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才能實現其市民化。相比第一代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自我發展意識增強。在面對同等學歷的城市人和高學歷的外來人口的激烈競爭時,他們意識到技術和知識遠比體力更有價值,于是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文化和技能的愿望十分迫切,同時他們也付諸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他們在選工作時更關注的是該工作有沒有發展前途而不是單純看工資,他們外出打工目的已不僅僅局限在賺錢養家,而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他們是想融入城市,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人。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新生代農民工相比老一代農民工普遍受到過相對規范的教育,受教育年限較長,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經歷的比例為67.2%,高出傳統農民工相應數字18.2個百分點。在城市化進程中,相比較而言文化程度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比第一代農民工更容易消除社會偏見。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積極性強。他們尋找工作已不是單純的靠老鄉介紹,而是自己積極通過網絡、中介等媒介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考慮到自己的主觀意愿。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更好的融入城市,在服飾、語言、信息化工具的使用等眾多行為上也更加靠近市民。
2.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能力完善的障礙。然而,盡管新生代農民工有著強烈的市民化意愿,在心態和習俗上也更接近于市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眾多障礙阻礙他們市民化能力的完善。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在不斷放寬對人口流動的限制,農民可以自由進城工作,但由于戶籍制度的根深蒂固,在此基礎上衍生的如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都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農民無法在城市生根。制度設計的缺失使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社會存在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他們無法順利地融入當地社會。
社會心理、企業責任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除了戶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約,社會群體對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容納也是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在消費方式、生活方式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越來越趨同城市化,但由于城市居民對農民工形成的刻板印象及其“城市中心主義”的一些思想,城市居民依舊把新生代農民工視為外來流動人口而非城市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抱怨和歧視隨處可見。同樣在企業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地位也依舊沒有改變。對企業來講,新生代農民工只是企業中的流動人力資源,他們更多的被當作臨時工來看待,這樣企業不會去想承擔起對于職工技術培養和提升的責任。這種社會包括企業的雙重排斥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在市民化的心理能力上就產生了嚴重的打擊。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也受城市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的制約,兩者呈現正相關關系。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中小城市不斷崛起,但相對于大量進城農民的就業需求來說,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狀況還遠不能適應勞動力就業的需要。
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的阻礙。盡管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技能水平較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但是在高學歷比比皆是的城市就業市場中,他們文化技能水平仍然偏低。大多數人還是不了解現代化工業生產或現代化服務的基本規范,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而當前社會所能提供的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又非常有限,針對性也不強,這些都極大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
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
(一)外部社會條件改革路徑
1.深化制度改革。要向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首要并且關鍵的任務就是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除了要調整最直接的人口登記制度,還要考慮衍生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因素,而后者才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在勞動就業方面,首先要嚴格執行勞動法規,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可以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和休假、勞動保護的權利。其次,要統一就業起點,把新生代農民工視為城市新興產業工人,消除身份歧視,使競爭在起點和過程中都處于平等、公平的基礎上。在社會保障方面,要結合我國農民持有土地經營權的特點,實行“土地換保障”(實際上是用耕地、農產品、土地承包經營權換取保障的一種途徑)。新生代農民工大都不愿意回到農村,也基本沒有務農經歷,所以政府部門可將其土地轉租或者用作其他用途而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這可以很大程度減輕新生代農民工的負擔。
2.合理進行城市規劃。住房和子女教育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因此,政府要加大保障性和經濟適用性住房的建設,位置不能太偏離城市居民區,要與其他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地緣聯系,同時設定新生代農民工承受的起的價格,并在其聚集區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如文化娛樂設施和教育場所,讓他們的子女也能就近上學,而不需要繳納其他費用,這是使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必要步驟。
3.推進小城鎮建設。目前一些大城市的就業崗位已經趨于嚴重飽和,相比較而言小城鎮擁有更大的容納潛力,因此,合理推進小城鎮建設,以大帶小,形成優勢互補,促進城鄉共同發展。這樣不僅可以縮小地區經濟差距,也能實現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可以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二)內部群體特征完善路徑
1.加大教育培訓。加大教育培訓、完善自身素質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能力完善的必要環節。但是社會在對其進行培訓的時候應該注意教育和培訓的內容不應該僅僅限于崗位培訓和職業技能教育,還要包括對城市的制度和規則的教育和學習,他們所受的教育、在農村所接受的文化觀念、在農村養成的生活習慣等,都會成為市民化的障礙。
2.轉變就業觀念。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敬業精神差,且職業流動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換工作0.45次,而老一代農民工僅為0.08次。他們的未來歸屬傾向與自我身份判斷發生了背離,他們一方面對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有較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又缺少腳踏實地的努力,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首先也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參考文獻
[1]孟傳慧,田奇恒,王緒朗.《進城農民個體勞動者去與留的實證研究——對武漢市進城農民留城態度的調查》.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裴諭新.《“去”還是“留”——青年農民工調查分析》.社會.1999
[3]姚俊.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調查——基于蘇南三市的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09(9)
[4]陳建勝.工人階級化與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的兩個問題[J].特區經濟.2010(12)
[5]何愛云,蔣玉嬌.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現狀分析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6]劉傳江,程建林.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分析與進程測度[J].人口研究.2008(5)
[7]馬用浩,張登文,馬昌偉.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問題初探[J].求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