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學習的壓力、生活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就業的壓力日益突出,苦悶、孤獨、焦慮、冷漠……甚至精神崩潰,自殺、殺人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顯得日益迫切而重要,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心理困惑與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這樣大學生理想的實現,價值的體現才有可能變為現實。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一、大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
(1)學習壓力。一位西方教育家說過: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階段,他需要站起來,四面觀望。大學學習不是從一個門檻跨入另一個門檻,而是攀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因此每個學生都要對大學階段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有所認識和把握,都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和適應,當然,還需要對完成學業過程中各種努力的結果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否則就會出現情緒上的困擾。(2)人際壓力。大量資料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80%來自人際關系方面。有人甚至用“因自負而不屑交往”、“因恐懼而不能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來形容大學生的人際狀況。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恰恰印證了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引起的”。(3)情感壓力。在戀愛問題上,大學生中不少人不光不能很好處理學業與戀愛的關系;而且還有人只是為了了解自己的魅力,填補心靈的空虛做愛情試驗,一旦對方愛上自己又想擺脫;甚至有人已經愛得“驚天動地”了還不知道為什么愛,要不要愛。戀愛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出現極端和過激的行為表現,害人害已。(4)經濟壓力。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15%~20%是貧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們中有些人在經濟貧困的壓力下,總覺得窮是沒面子的事,與同學相處敏感而自卑,在生活中往往采取逃僻和封閉自己的做法,嚴重者會出現明顯的抑郁傾向。(5)就業壓力。近年來,高校的擴招,社會競爭的加劇,不樂觀的就業前景,造成了很多學生產生焦慮和自卑情緒,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壓力要比低年級學生大好多,許多心理問題隨之產生。
二、壓力的應對
(1)壓力的概念及構成。壓力是指個體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景時,伴有軀體機能以及心理活動改變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也稱應激狀態。任何壓力都由壓力源、個體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壓力的反應三個部分構成。壓力源是一種客觀存在,而壓力的反應則是由個體對壓力的認知評估來決定的,只有當個體確實感受到壓力源的威脅時,才構成壓力,否則不存在壓力。如:當學生認為考試對他造成了威脅時,他就會產生壓力,但如果他視考試為自我實力的評估并樂此不疲時,則不會感覺到太大的壓力。(2)保護大學生的自尊。自尊是一個人賦予自己的價值,是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中一個主要內容。人們有時認為產生心理異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一些人無法對自己的價值給予正確的評價。我們應該鼓勵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讓他們明顯地表現出協調性,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認識,并不為別人的批評而感到抑郁,而是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對生活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節方法
(1)合理宣泄。最簡單、最常用的宣泄方法就是傾訴。傾訴能有效地化解心理壓力,當然就有利于心理健康。心中有煩惱、有不痛快的事,不要悶在心里而要找有關的人,比如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老師傾訴。即使他們找不出好的解決辦法,自己說出來也是一種釋放,長期壓抑情緒,會使內心的體驗變得更加強烈,從而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2)轉移。除了宣泄外還有轉移可用來調節情緒。轉移就是讓你走出來,把注意力指向別處,別鉆牛角尖,別老在一個問題上想來想去,轉移是把注意力從消極的心理緊張和焦慮轉向其他事物,以淡化或忘記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緒反應。如心情不佳、憂愁郁悶或發怒時,最好去大自然中散散步,或是聽聽輕松愉快的音樂和相聲、小品;或是去看看喜劇電影、幽默漫畫;或與其他人聊聊天,參加一些公益勞動;運動運動,或是逛逛街,買件自己喜歡的小東西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一個人內心的不快。總之遇到心理問題時,讓身體動起來,才能讓心靜下來。(3)代償。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有時候是因為追求一個目標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4)升華。當遇到挫折,損失或計劃失敗的時候,除了以上調節的方法,還有一個更重要,更積極的調節方法,那就是升華。升華是指個體受挫折后,把壓抑于心理的情緒沖動轉向社會許可的其他活動中去,使精神有所依托,獲得新的、更高的精神滿足。升華是最高水平的宣泄,把不良情緒這種能量引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去,讓它具有建設性和創造性,對人、對已、對社會都有利,用我們平時的說法就是“變壓力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