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政策評估是公共政策運行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公共政策評估的核心工作則是確定評估標準。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當前政策的評估標準進行深層次的研,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有效的公共政策評估標準的實現方式以及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實現問題。
【關鍵詞】公共政策評估;評估標準;以人為本;實現方式
一、政策評估標準的研究
公共政策評估是政策評估主體對某一項政策的正確性、科學性以及該政策解決問題實際效果的分析和評價,是公共政策運行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政策科學和公共政策評估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其中,外國政策研究者們對政策評估標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薩茨曼(1967):政策評估的五項標準,即工作量、績效、績效的充分性、效率、執行過程。杰弗里·維克斯(2004):政策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即保持動態平衡的功能;優化自我保持功能;使資源流動最大化的功能;優化功能性績效的功能。這四種成功和失敗的維度對于所有的組織機構都是共同的,而且它們是所有組織機構管理者必須認同的成功條件。鄧恩(2002):公共政策評估標準分為六類即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應性和適宜性。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的研究從20 世紀80 年代才開始起步,并在建立科學完善的公共政策評估標準上取得一定成績。主要有:林水波、張世賢(1999):政策評估標準由八個方面構成即投入工作量、績效、效率、充足性、公平性、適當性、執行力、社會發展總指標。陳振明(2003):將政策評估標準歸納為五個標準:生產力標準、效益標準、效率標準、公正標準和政策回應度。
二、公共政策評估實現“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現實意義
(1)公共政策評估實現“以人為本”價值取向是政策科學化的必要因素。“以人為本”取代“以物為本”作為公共政策評估標準的價值取向,有助于促進政策制定、執行、監控和評估個環節的科學化。(2)公共政策評估實現“以人為本”價值取向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動力。當前我國政府處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過程中,服務型政府根本職責之一是滿足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有助于實現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等環節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解決民眾期待解決的問題。
三、公共政策評估標準實現“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方式探討
1.創新傳統公共政策理念。創新公共政策理念,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公共政策的首要地位。一切公共政策都必須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動力、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要破除把人作為發展手段的陳腐觀念,不能片面強調人民的義務、責任和奉獻,而應該以實現人民的權利、利益和價值為中心。
2.改革公共政策運行機制。(1)正確確立公共政策目標。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把有關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問題優先確定為公共政策目標,把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需要擺在公共政策問題的首位。(2)建立開放的政策制定體系。保證政策制定主體在政策問題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見征集等方面溝通渠道的暢通,不斷拓寬公共政策問題進入政策議程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證人民群眾的參政權。
3.創建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評估標準體系。(1)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評估價值性標準,創新公共政策理念。首要工作是要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在公共政策的核心地位。(2)構建“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評估事實性標準。“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為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需要建立一系列事實性標準。事實性標準包括績效標準、效率標準、公平標準。(3)完善“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評估機制。首先,實現政策評估主體多元化。根據政策評估主體機構地位的不同,可以將政策評估主體分為內部評估主體和外部評估主體。內部評估主體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政策機構中的專業評估人員。外部評估主體包括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專業性咨詢公司、大眾傳媒、社會團體、公民等等。其次,構建多渠道公眾參與評估機制。評估渠道多樣性是當前政策評估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一方面,通過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確保公眾參與政策評估渠道暢通無阻。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非正式評估。
參考文獻
[1]維克斯.判斷的藝術:政策制定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威廉·N·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J].臺灣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4]陳振明.公共政策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蘇立寧,黃卉.論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評估標準[J].決策咨詢通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