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的生活一直是倫理學家們試圖去尋求的具有深刻意義的生活方式,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揭示有助于人民更加積極的生活,尤其是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明確善的生活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對善的概念分析入手進而結合倫理學的知識對善的生活進行一種理論揭示。
關鍵詞:善 善的生活 倫理 幸福
一、善的意義及其分類
(一)善的意義
善的概念一直是各大倫理學家們不斷去試圖解釋的,在不同的倫理學流派中對善的解釋是不同的。在元倫理學那里,善是不可定義的,善只是其本身,如果這樣的話,人類的道德規范也就缺乏足夠的理由。從規范倫理學的角度看,善就是善的事物,善的行為。本文將從規范倫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善的意義。
牛津英文字典中對善的解釋是“贊賞最普遍的形容詞,隱含著某些可敬的或有用的特殊性質之大量存在。”這條解釋指出,說某物是善的就是要贊揚它并隱含贊揚它的理由,那么根據不同的理由就可以把善作一個分類。
(二)善的分類
如果說所贊揚的事物是人,包括人的動機、意向、行為、品行等則贊揚它的理由是道德的,則這時所用的就是道德意義的善字。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非道德的理由來贊揚某物,則我們就把善字用到了所有的事物上而不只是用到人或與人有關的行為和習性上。這些非道德的理由是多樣的,因而產生了善的許多意義和用法。
1.道德價值的善
因道德理由為善之物,主要是指有利于人全面自由發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以及對符合道德原則和規范的思想和行為的肯定評價。
2.非道德價值的善
(1)功利價值的善,因其有用而達到某目的之物。如一把傘在雨天可以為我們擋雨,我們就稱之為善的。
(2)外在價值的善,因其有助于達到某善目的之物。如跑步可以健康身體,則為善。
(3)天生價值的善,因欣賞它們的欣賞經驗自身就是善的之物。如藝術作品和自然之物我們在欣賞時會產生美的經驗,我們就可以說它們具有天生的善。
(4)內在價值的善,因其內在特性而為內在善之物。如一個有德性的人在睡覺時還是一樣有德性的。
(5)終極價值的善,即至善,這是一種最高的善,一切其他的善都來源于它,它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一種完滿的幸福。
二、善的生活與倫理
(一)善的生活的理論分析
什么是善的生活?它能合理地被選擇嗎?柏拉圖在《菲勒巴斯篇》說善的生活是“混合的生活”,它包含下列先后順序的成分:1.韻律、中庸、適宜等。2.均衡、美麗、完美等。3.心靈、智慧。4.科學、藝術、真的意見。5.靈魂自身的純潔和無痛苦的快樂。這些成分稱為善的生活的內容。此外,柏拉圖還認為善的生活要有形式。的確,一個人所能擁有的善的生活必須有形式,不一定就是模式,而是被某種生活態度,生活風格所感發的形式。懷德海將它稱之為“主觀的形式”并認為“尊重”應該是生活中最主要的風格,可能有的人把自律、理性、責任等風格當做最主要的。
善的生活的內容和形式會因人而異,所以我覺得柏拉圖所講的對每個人都有一種固定適用的模式是不妥的。我相信人性在每個層面上大致都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一組所有人都認為是善的項目在排列這些項目的輕重順序時還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有的人認為善的生活偏重于和平安全,有的人則偏重于冒險創新,雖然這些人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兩者。針對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個體差異,其原因也許是每一個人的需求和能力的不等以及每個人的善的生活所具有的內在善也不等。例如,張三的智慧使他即使達到了他最高善的生活也無法包含我們所列出的全部項目,所以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他的善的生活與比他智慧高的李四相比其善之程度就較低。但是這并不能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闡述的張三應該被記為二等公民,被不公平的對待,成為被他人統治的對象。張三和李四應該被同樣的對待,因為他們從本質上是同樣善的。若想要如此,就必須訴求于倫理道德的規范了。
(二)倫理對善的生活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說過,善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的幸福必須要在社會中求得,如若沒有倫理道德,我們的生活就會受到別人的侵犯,這樣是不會得來幸福的。康德也曾講,就我們作為一種有限的感性存在而言,禍福誠然關系重大,追求幸福也是每一個人的愿望,會成為決定他的行為動機的一個原因,但它不能被視為道德法則或其根據。與其說倫理學是教人怎樣謀求幸福,不如說它是教人怎樣配享幸福。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把倫理學當成一種幸福學說來處理,它也只是研究幸福的合理和必然的條件,而不研究獲致幸福的種種手段。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幸福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的。而且,有時候它恰恰需要不快樂才能于無意間得到。康德的意思是我們應當只是去努力履行和完成自己的道德義務而不以自身快樂和幸福為意,更不能損害別人的幸福。所以我們要做到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基本道德水準。道德不僅是自己善的生活的指導者也是別人善的生活的指導者,所以道德會要求人們去追求善,亦即追求仁愛和公正原則。正如蘇格拉底在《美諾篇》所說,“品德,不是達到善或獲得善事物的權利,而是公正的、誠實的、節制的、仁義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郭斌和,張竹明譯.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李雄輝.倫理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1990.6
[3]余仕麟.倫理學要義[M].成都:巴蜀書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