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清特點,把握關鍵
教師要想成功地運用啟發式教學,首先必須掌握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啟發一詞,來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格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對此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后來,人們概況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稱“啟發”或“啟發式”,其原意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從古代啟發式教學的經驗論述中可以看出,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在于啟迪學生智慧,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要想搞好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關系。啟發式教學的特點在于啟迪學生智慧,但這并不排斥傳授知識,要辯證地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啟迪學生智慧,在啟迪學生智慧的過程中又注意傳授知識。
二是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啟發式教學要求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啟發、誘導、激勵,同時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啟發式教學的優點在于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教和學生學這兩方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適時合度,因材施教
啟發式教學要講最佳火候,尋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要求學生在達到“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達其辭”的最佳火候。實踐證明,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時機進行啟發,有利于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拔響學生心靈的樂曲,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同時,教師為啟發學生而提出的問題,難易要適中,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
啟發式教學要想真正取得實效,還必須了解學生實際,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啟而有發,問而有答。了解實際包括: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身心發展規律、已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等。
三、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創設問題情境是搞好啟發式教學的有效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創設誘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可使學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暢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動力,是智力發展的翅膀。積極的情感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內驅力,能夠催人奮進。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有師生追求真理的同頻共振,而且有師生情緒生活的情感共鳴,兩者水乳交融,共同起作用,只有這樣,教學活動才能生動活潑、饒有興味,才能取得成功。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必須在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是創設憤悱情境,引發學生思維。教學不是單純地授與現成知識,也不應滿足于簡單地解決一些問題,而應給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單靠已有知識和習慣就可解決,而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當學生躍躍欲試、處于憤悱境地時,教師才去啟發、點撥、誘導。
二是創設激奮情境,喚起學生激情。激情是強烈的、激進而短促的情緒狀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激奮的情境,喚起學生亢畝的激情,就會把繁重的學習任務當作一種樂趣,產生巨大的內驅力。
三是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直理的源泉。而創懸念情境,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起強烈的求知欲。為此,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在最佳處設置懸念。
四、設置疑問,激活思維
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做到激疑導思,必須學生“設疑”
一是在“巧”字上設疑。設疑貴在巧,巧表現為設疑的方法要巧,時機要巧,地點要巧。方法巧,表現為設置的疑問能創設憤悱情境,使學生產生解疑的渴望。時機巧,表現為設疑的時機要尋找最佳點,不管是課始、課中,還是課尾,都要巧作安排。地點巧,表現為設疑要設在學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通過隨后的釋疑解感、開通思路,可以啟迪學生智慧。
二是在“關鍵”處設疑。設疑要設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使學生帶著問題鉆研教材、認真聽課,在積極的思考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難點在于“無疑”處生疑。設疑啟發,還要注意在學生從未知有疑轉化為漸惑有疑,從而引起思考,促進重點和難點問題的解決。
三是教師講課要生動形象,引入入勝,激發學生的情緒,引起情感共鳴,隨時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使學生興致盎然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