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針對中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對中小學詩歌教學應采取的策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我國是一個詩歌教育發達的國家,讀詩寫詩,屬對寫對,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當代語文教學中,詩歌教育這一傳統被忽視甚至遭遺棄了。當代中小學詩歌教學觀念落后、方法陳舊,中小學生的詩意天分被有意無意扼殺了,中小學生的語言和創造潛能發展的一扇大門就這樣在無形之中被關上了[1]。
1、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1.1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理論建設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我們民族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中國是個詩的國度,幾千年古典詩歌所積淀的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理論探索,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理論建設,也有積極的意義。
1.2為進一步探討詩歌教學提供了新的途徑
對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學生們接觸的并不像小說、散文等體裁那樣多,再加上詩詞在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即詩詞是運用精練的富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聯想、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通過優美的意境和生動具體的意象來教育感染人們,啟迪人們的社會認識,陶冶人們思想感情,給人們以美的教育和藝術享受。詩詞的語言與日常生活語言有較大的距離。這樣,中小學生在學習詩詞中,困難相對來說比較大。有的學了之后,也并非真正理解領會,這樣的學習可以說是不成功的。運用情境來教學詩詞,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也就是說,利用或創設一定的和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景、境地,讓學生置身于其中進行學習,其效果要比坐在課堂上,面對黑板和四壁來學習欣常詩歌好得多。
1.3詩歌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鑒賞能力、朗讀能力等多種能力
誦讀古詩中,中小學生調動積極的意識,展開想像,啟發各種思維活動,在領悟詩的旨意的同時,客觀準確地認知實世界,正確認知現實中的自我,認知歷史和未來。所以誦讀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客觀正確的認知。朗讀中的“悟”其實就是一種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悟”常常能訓練中小學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品質。誦讀時,學生的情緒隨著詩歌的激昂高亢或低沉舒緩的節奏而共鳴,并逐漸悟出詩人在詩中抒發的強烈或深沉的感情。在共鳴和悟的過程中,學生因被詩中的情感感染而激發了內心的各種道德感、理智感,久而久之,可促進這些高級情感的穩定建立。比如,誦讀杜甫《春望》,學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感傷的情緒,進而為作者感時恨別,國破家離的愁懷苦緒而深深感動,當學生悟到這是一首抒發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的詩時,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體恤黎民的道德感也逐漸在誦讀中形成。另外,誦讀古典詩歌,也可在悟出詩中之美的同時建構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
2、中小學詩歌教學應采取的策略
2.1情境教學法走進詩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詩興趣,讓學生生命詩意地生長
如果說課堂是一首詩,我覺得詩歌課堂更是一首美妙絕倫的小詩,更需要教師創設優美的詩境,讓情境教學法走進詩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詩興趣,興趣是取得語文成功的動力之一,而語文學習的成功又是保持學習興趣的因素之一。特別是詩歌教學,激趣更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往往是越感興趣越要學,越能有所得。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情境教學法更能激起學生學詩的興趣。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通過師生引入,制造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學方法唯智主義的框架,符合語言教學的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和育人的規律。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也是與學生交流感情并引起共鳴的過程,有情才能動人。情境教學形式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并非現在才有[2]。
2.2詩歌教學,放飛學生的心靈
聯想和想像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因素,無疑在閱讀和寫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解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具有跳躍性的詩歌,需要充分展開想像,去神游冥索,去迎尋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調。正如蘇聯作家別林斯基所說:“在文學中,尤其在詩中,想像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像才能得到完成。”的確,想像能突破時空的限制,拓寬寫作的思路,能使情節更完整,語言更生動,形像更豐滿,從而使文章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艾青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詩”。詩是想像的飛騰,借助于想像力,學生能進入詩的想像世界,置身于新的空間領略詩歌的美并體會詩人的心境。
2.3詩歌教學,讓學生朗讀色彩紛呈
“讀”是語文教學之魂,詩歌亦然詩歌教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去涵詠、去感悟、去思索。
如果老是把一首優美、空靈、清新的詩肢解成字詞句的語言堆積,那我們就不要指望語文課能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趣味,提高素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形象地說明了詩歌應重視“讀”。讓學生感悟、琢磨、想像、理解,讀出詩歌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為詩人之悲而悲,為詩人之樂而樂,進而使詩歌的精華積淀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讓其產生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激情沖動,使學生與詩作者產生意象上的共鳴。
誦讀是古典詩歌教學的前提。我國古典詩歌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音和諧,具有很強的音樂性。而誦讀既能表現古典詩歌鏗鏘的音調、和諧的節奏,讓悅耳的聲音回響在耳邊;又能展現古典詩歌動人的場面、深邃的意境,讓精彩的畫面浮現在眼前;還能表露多變的情嗦、鮮明的愛憎,讓奔騰的激情流淌在胸間。
3、結論
總之,詩歌教學對于教師而言,的確是個挑戰。但只要我們教師勤思考、肯鉆研,選則好適當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潘涌.關于詩歌教材和詩歌教育[J].教育藝術2001,(3).
[2]錢夢龍等.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J].語文學習2002,(3)4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