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滲透在歷史教學中有何作用?通過近年來的歷史教學,現僅以“英國工業革命”一課略作探討。
一、學科滲透利于更加牢固的掌握歷史知識
作為一門全面探討和認識人類發展過程的科學—歷史學,就必定要對人類歷史認識的成果進行高度綜合滲透。歷史學的特點是其它任何一門社會科學所不具備的,它的研究十分廣泛,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人類環境以及人類本身等各個方面。在“英國工業革命”這一課,我們應注意到歷史學在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的互相銜接與密切配合,使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概念與空間概念緊密結合在一起,這種左右相關、前后相連、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學科滲透,既照顧到歷史學科的特點,又考慮到教育心理學特點。英國工業革命除具備農業革命、海外殖民活動、科學技術條件外,優越的地理環境是英國成為一個近代工業文明起源地區的重要因素,在這里我們應補充一些材料:“首先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全國海岸線長達11450公里,擁有300多個港灣;其次不列顛島上內河航運十分方便。第三,英國擁有煤、鐵、銅、錫等寶貴的工業資源。但地理因素并非一直有利,古代中世紀的英國并不引人注目,今天的英國也難以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然而正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當歐洲航運中心隨著新航路開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時,英國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優勢,地理因素成了刺激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因素?!边@里,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交織起一張認識歷史新知識的時空網,真正實現了“溫故而知新”、“融合貫通”的理想教學境界。更讓學生收益匪淺的是懂得了怎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解決矛盾,取得成功的道理,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歷史知識,其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學科滲透,以豐富的源頭活水逐漸培養學生辨證的歷史觀
在這節課里,我們還應該運用中學政治教學中的許多觀點概念,尤其是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不僅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也給了學生科學認識人類歷史的鑰匙。如談到18世紀中葉英國是否具備工業革命的主客觀條件時涉及到政治中的法律、經濟學、社會原理。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商品市場、資金、勞動力流通,需要買賣雙方、雙方借貸和雇傭雙方?彼此都有選擇的自由、成交的自由和簽訂合同的自由。法律上:英國在17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逐步走上了法制社會的道路,從法律上保證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合法的自由流通。同時又社會學的角度說明:在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的社會結構也具有更多的開放性、流動性,人們有選擇職業的自由。這里告訴我們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不單純是經濟上的工業革命,還包括政治領域的法律、社會學、經濟學原則和思想文化,缺以不可。讓學生認識到: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有機的聯合在一起。通過這種學科滲透培養學生一種特殊能力就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過去和未來,以科學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的兩個方面,以明確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
三、歷史知識對其他學科的滲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樣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講到發明蒸汽船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真正發明者是法國人屠洛瓦泰巴,富爾敦的功績是把蒸汽機船變成實用的運輸工具,投入運營,并取得成功,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功勞是巨大的。把偉大的發明家忘記只記住普及發明的人,這種現象決非個別,這是為什么?”從而讓學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將自己的才能奉獻于社會得到社會認可時,他才實現了自我價值。教育活動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這種把知識與人生實踐結合起來加以印證,而成為一種生命的智慧,那就更奇妙了。學生經常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分析人類發展中許多有價值的歷史現象,必然對其思想品格、思維判斷、綜合研究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科滲透這一做法存在著合理性與必然性。從教育目的出發要重視人文主義方面的因素,而健全的人格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作用,綜合分析運用能力。從教育內容來講,人類社會本身一個整體,只不過是在研究中將原本是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及其發展分為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公民、社會等各門學科在縱向深入同時,又在橫向延伸、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分析,課堂知識如果不能有機滲透,使學生著眼于局部的研究領域,得到的是關于人類世界的各個部分的認識,而不能從整體上對人類世界有所認識,這就會造成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但是實施學科滲透的前提是老師不但自己要有意識積累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學科滲透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培養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