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簡單來說,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保障勞動者在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齡后,因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在養老金發展之初,是基于個人對于“養老”的目的對養老金進行規劃而實現的個人養老保險的發展,但是這并不因為養老金曾先被私人領域掌控,然后逐漸被國家排擠。事實上,從養老金制度起源開始到現在,養老金都是從混雜的公私混合而持續發展而來。國家只是通過立法協助促進了這兩方面的發展。因為養老金是到目前為止總的社會轉移中最重要的一環,國家創造了市場,而市場也創造了國家。
對于養老金而言,這種制度本身的發展需要運用國家權力來建立和培養一個生存于私人市場的社會保障工具。但是反過來說,國家在提供養老金方面的角色又會因為市場的特性與限制受到決定性的影響。那么也就是說,國家與市場,不斷互動,從而生成某種特殊的社會提供的混合體。
二、養老保險的三種模式
1.傳統型養老保險制度
傳統型的養老保險制度又稱為與雇傭相關性模式
個人領取養老金的工資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來確定總繳費率。個人領取養老金的權利與繳費義務聯系在一起,即個人繳費是領取養老金的前提,養老金水平與個人收入掛鉤,基本養老金按退休前雇員歷年指數化月平均工資和不同檔次的替代率來計算,并定期自動調整。
2.國家統籌型養老保險制度
國家統籌型(universal programs)分為兩種類型:
(1)福利國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稱為福利型養老保險,最早為英國創設,目前適用該類型的國家還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等。
該制度的特點是實行完全的“現收現付”制度,并按“支付確定”的方式來確定養老金水平。養老保險費全部來源于政府稅收,個人不需繳費。
(2)國家統籌型的另一種類型是蘇聯所在地創設的,其理論基礎為列寧的國家保險理論,后為東歐各國、蒙古、朝鮮以及我國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該類型與福利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一樣,都是由國家來包攬養老保險活動和籌集資金,實行統一的保險待遇水平,勞動者個人無須繳費,退休后可享受退休金。
3.強制儲蓄型
強制儲蓄型主要有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兩種。
(1)新加坡模式是一種公積金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自我保障,建立個人公積金賬戶,由勞動者于在職期間與其雇主共同繳納養老保險費,勞動者在退休后完全從個人賬戶領取養老金,國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養老金。個人賬戶的基金在勞動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連本帶息領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領取。
(2)智利模式作為另一種強制儲蓄類型,也強調自我保障,也采取了個人賬戶的模式,但與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個人賬戶的管理完全實行私有化,即將個人賬戶交由自負盈虧的私營養老保險公司規定了最大化回報率,同時實行養老金最低保險制度。
三、我國現狀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發達,為了使養老保險既能發揮保障生活和安定社會的作用,又能適應不同經濟條件的需要,以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此,我國的養老保險由三個部分組成。
1.基本養老保險
企業和職工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在職工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勞動崗位并辦理退休手續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退休職工支付基本養老保險金。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未來基本養老保險目標替代率確定為58.5%。
2. 企業補充養老保險
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指由企業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在國家規定的實施政策和實施條件下為本企業職工所建立的一種輔助性的養老保險。它居于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二層次,由國家宏觀指導、企業內部決策執行。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與基本養老保險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其區別主要體現在兩種養老保險的層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聯系主要體現在兩種養老保險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由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單位實行補充養老保險,應選擇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的機構經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資金籌集方式有現收現付制、部分積累制和完全積累制三種。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費可由企業完全承擔,或由企業和員工雙方共同承擔,承擔比例由勞資雙方協議確定。企業內部一般都設有由勞資雙方組成的董事會,負責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事宜。
3.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職工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由職工自愿參加、自愿選擇經辦機構的一種補充保險形式。由社會保險機構經辦的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由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制定具體辦法,職工個人根據自己的工資收入情況,按規定繳納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費,記入當地社會保險機構在有關銀行開設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并應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利率計息,以提倡和鼓勵職工個人參加儲蓄性養老保險,所得利息記入個人賬戶,本息一并歸職工個人所有。
四、養老金保險去商品思考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使用的社會保險模式主要就是傳統型養老保險制度,國家統籌型養老保險制度和強制儲蓄型。這三種模式的發展都是公私共存,共同組成社會保險這一復雜的體系,但是總的來說,社會保險的起源是社會政策的要求,但是私人市場領先一步發展。考慮到社會保險的公共需要性,不得不考慮現在的社會保險制度的普及和效率。
依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所說,養老保險金從其發展來說,首先是從一定的領域興起,但是從社會發展到現在的狀況考慮,如果按照養老金的起源來考慮養老金的普及顯然沒有把民主放到首要位置,民主權權利的發展要求就是首先要求人人平等。而安德森所說去商品就要是說國家的社會政策在考慮養老金制度的時候摒棄個體勞動力價值作為評價的標準。
“最低社會工資不會消除平困,卻會使貧困長期存在。”因為當勞動力不再作為商品存在的時候,那么對于每一個勞動者來說養老金的多少就沒有了評價的標準,每一個保險金的受惠個體所領取的都是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收入。那么這么來說,私人領域的養老保險就成為了一種補充。使得養老金的多寡有了區分。可從宏觀上來說,社會政策要求的公平性并沒有得到體現,反而是自由主義的市場搶占了先機。因此,養老保險的去商品化能簡單的撇開市場不談,僅依靠社會政策的扶持,這樣雖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社會政策效果,卻失去了在經濟領域和生產領域的效率配置,得不償失。
在養老金的去商品化領域,不能簡單的從社會政策的公平要求出發,考慮養老金保險的去商品,而應該在現有公私結合的模式下找到一個合適的比例。這樣才能根據養老金保險的受眾群體差異的不同需求達到完美的社會政策效果和經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