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制度、資產確權和人員身份轉換是公路行業改革中直接面對的三大基本問題。制度是基礎,產權是紐帶,人員身份轉換是根本。這三大基本問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互動的有機整體。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一次部署、整體到位,否則就無法從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公路行業機制。
一、縣鄉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
我國現行的公路管理體制在公路規劃、建設、養護、管理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傳統管理體制的種種弊端逐步暴露出來。
(一)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目前的公路管理機構,既有代表國家管理公路的行政職能,又承擔著公路的設計、施工、養護等生產任務,政事企合一。這種體制,生產按計劃安排,經費按人頭劃撥,大鍋飯現象十分嚴重。干部職工的竟爭意識、優患意識比較淡薄。大量的各類站、廠、庫和設計、施工、養護等生產性單位,都依附于各級公路管理機構,長期依靠吃養路費過日了。這樣既影響了公路管理,又壓抑了生產單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為了促進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推動公路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結合政府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工作。
深化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公路法》為依據,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精簡機構,理順關系,消除弊端,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努力構筑一個科學合理的公路管理體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公路管理隊伍,逐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公路管理體制。
基本原則是: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轉變管理職能,政企分開、事企分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機構,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明確職能,劃分權限,克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弊端;按照依法治國的原則,加強公路法制建設,依法行政;按照質量、效益原則,改革公路養護體制。
二、縣鄉公路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和應對措施
(一)改革管理機構,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管理隊伍
依據《公路法》,公路管理機構從中央到地方按四級設置,每一級設立一個公路管理機構,在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行使本轄區內公路的規劃、建設、養護、路政和收費公路等有關行政管理職責,同時規范名稱,各級公路管理機構在改革中,都要政企分開、事企分開,轉變職能,精簡機構,壓縮編制,加強對公路管理人員的培訓,嚴格按照標準錄用公路管理人員,建立起精簡高效、運轉協調的管理機構,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
(二)改革養護體制,提高公路的養護質量和效率
養護體制的改革要貫徹事企分開和質量、效益的原則,當前要解決主要問題,一是實行事企分開,分離公路管理機構所附屬的生產性單位,使這些單位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二是公路養護要逐步向社會化、專業化、機械化方向發展。三是改革現行養護經費按計劃安排的辦法,推行養護工程費制度,按養護定額和養護工程量核定養護費。養護工程也要實行招標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徹底改變養路費養人不養路的狀況。四是要壓縮養護隊伍。各地要根據公路技術狀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目前的公路養護隊伍人員分流、精簡至少要達到20%。
(三)改革、完善公路和建設市場管理
公路建設市場是打破地區和部門界限,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市場。為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公路建設市場,各地要依據《公路法》和《公路建設市場管理辦法》,對公路建設市場進行整頓,規范運作行為,維護市場秩序。重點是繼續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度、招投標制度和工程監理制度,特別要加強對招投標工作的監督,切實做到工作合理、投標合理、報價合理。要嚴格合同管理,項目業主、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都要嚴格按合同辦事。各級交通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對不履行合同的單位或建設中的違紀行為,要認真查處。
(四)加強公路法規體系建設
要貫徹落實《公路法》,實現依法治路,必須盡快出臺與之相配套的公路法規和規章,進一步完善公路法規體系,加強地方立法,各地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與《公路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規。同時做好現有法規、規章的清理工作。凡與《公路法》相抵觸的法規要及時修改或廢止。
三、進一步完善縣鄉公路的管理體制
(一)完善縣鄉公路管理機構
要進一步完善縣鄉公路管理機構,形成省、市、縣、鄉四級有機的縣鄉公路管理體系。縣鄉公路建設投資主體是縣鄉兩級政府,各級縣鄉公路管理機構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政策調節推動主體加強縣鄉公路建管,保證良好的通行能力。各級縣鄉公路管理機構主要職責是:
省級:綜合規劃全省縣鄉公路發展計劃。制定大政方針,協調與干線、高速公路關系,籌集資金補貼縣鄉公路建養,督促各地縣鄉公路路網通行能力的整體提高。
市級:市級機構是縣鄉公路管理的中樞。主要規劃區域內縣與縣之間和縣與鄉之間公路的發展,制定并監督年度經費計劃落實,監督工程質量,督促養管水平提高。協調與干線、高速公路關系,協調與政府關系。
縣級:縣鄉公路管理政策落實的主要責任機構。落實本地縣鄉公路建養計劃并具體組織實施,養護管理轄區縣鄉公路,協調與縣、鄉兩級政府關系,促進縣鄉兩級政府發動群眾修建管理鄉村公路,指導和管理工程建設,保證工程質量。
鄉級:農村公路修建任務的計劃安排和具體執行者,協調與鄉村群眾關系,養護管理轄區鄉村公路,保證良好的通行能力。
根據以上職責,筆者認為,目前全省市、縣兩級縣鄉管理機構基本到位,職責、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省、鄉兩級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鄉級應設置由主管領導具體負責的農村公路管理辦公室,指導和監督農村公路建設、養護中“一事一議”等制度的建立及執行,成立并完善較為固定的養護隊伍,保證養管人員有相應的技術熟練能力,保證道路養護作業到位。
(二)要加大力度強化縣鄉公路管理
將縣鄉公路建養納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縣鄉公路投資主體是縣鄉兩級政府,一方面縣鄉公路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縣鄉兩級政府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縣鄉公路的好壞對縣鄉地方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應將縣鄉公路建、養、管納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
要完善縣鄉公路管理辦法,保證用于縣鄉公路建設的各種款項到位。要通過宣傳、完善管理實現專款專用。切實保證縣鄉道路狀況良好。要進一步完善鄉級管理機構,要成立由鄉政府牽頭的鄉級公路管理機構,相對固定養護人員,要實行農村公路建設和大、中修基金制度,提取修建基金。要保證養護人員收入和必要的養護工具、材料。還要加強對養護工作的檢查考評,也可通過開展勞動競賽形式提高道路養護水平。
總之,縣鄉公路體制改革是交通部門的一件大事,我們倍感關心,同時我們深知縣鄉公路工作任重而道遠,更需要以科學、務實的行動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