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問題作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新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探究式提問教學”是以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和主體意識,讓學生經歷主動探究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式提問”教學的實施:
1、創設情景,誘導學生提出問題
特定的歷史情景往往會引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和發現。歷史教學要善于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置身于彼時彼地的歷史情景中去,引發歷史性思考,去探究和發現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創設情景時注意留有余地給學生自己提問的機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常常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在講《唐朝的衰亡》時,可這樣問學生:“有人說‘唐玄宗如果不要愛楊貴妃,唐朝就不會由盛而衰。’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這樣可以激起學生去思考,帶著好奇心去看書,同時又給學生留有一個余地,自己去思考“唐朝為什么會衰落呢?”、“楊貴妃究竟有沒有責任呢?”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還可以用電視劇《大唐歌飛》等有關唐玄宗的素材和描寫楊貴妃的詩歌,課堂上配放錄音,用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仿佛回到當時的情景中,有利于引導學生去尋找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2、以問題為主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現為思想上的困惑,在現有認知水平與將要達到的認知水平的距離使他們產生疑問。這一教學策略的程序可為:提出問題自學教材討論問題講解問題歸納總結思維訓練。現以中國近現代史上冊洋務運動一節的教學為例,來談談探究式提問在教學中上的運用。
提出問題。創設一種適宜的問題情景,維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學生產生正向的學習遷移。洋務運動一節課的教學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1)洋務派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出現的?(2)洋務派辦洋務的目的是什么?(3)洋務運動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對洋務運動怎樣評價?(5)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6)在引進西方生產技術方面,你認為洋務運動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自學教材。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自學教材,教師可補充有關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自學是學生增強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生只有通過自學才能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才能增強自主探究的能力。
討論問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相討論,才能有思維的碰撞,使學生學習得更深刻。這一節課的討論題可以是:(1)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請按照你的理解,談談你同意哪種看法并說明理由。(2)洋務運動為什么會破產?在引進西方生產技術方面,你認為洋務運動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甲學生采用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思維活躍。此時,教師要注意引導,適當點撥,引發爭論,使教學達到高潮,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學習能力。
歸納總結。師生的共同探討,促使學生自己對本節內容進行概括整理,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構成網絡,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
3、利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置疑層層提問,引導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往往是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教師特別應該加以呵護,它會對教學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這也是“問題探究”的契機。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教師可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第一,“剝削”一詞的含義是什么?第二,現在民營企業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它是不等同資本家的企業?第三,怎樣判斷民營企業里有無“剝削”,企業主自主決定給員工工資,有時很低,是不 就是剝削?
同學們通過查資料,找相關信息,熱烈討論探究,他們認為“剝削”:“指社會上一部分人或某一社會集團憑借私有的生產資料或貨幣資本,無償地攫取另一部分人或其它社會集團的勞動成果。”由此明確了“剝削”是憑借“私有生產資料和資本”為前提。至于現在民營企業是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的企業,大多數同學認為,它是“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經濟能促成社會資本的積累和擴大,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等。對于民營企業有無剝削,同學們認為不應以工資多少判斷,而要看企業經營管理是否合法,工資待遇是否符合《勞動法》規定,一切要以是否合法為依據。
4、利用學生課外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提問探究
當前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們對當前歷史教學中的主流觀點提出異議也在情理之中。比如:講“宋高宗和宰相秦檜為首的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岳飛)殺害”時,一位同學問,你怎么看《秦檜后人,你們怎不站出來》這篇文章?①其實當前也有人提出秦檜的奸臣帽子應該摘掉,認為宋朝和金朝都屬今天的中國,宋金之戰,秦檜主和,有利于民族融合、團結,因此他不是賣國賊。這涉及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件,涉及到歷史上中國疆域與現在的中國,涉及歷史上政權之間的關系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假如說后來已成為一家,當時就可以不抵抗的話,那么將來世界總有一天要進入共產主義的,國家總是要消滅的,那么將來講起歷史來豈不就得認為歷史時期被侵略者反抗侵略都是無聊的?要這樣講起來,那我們的抗日戰爭豈不也是多余的?”通過對這生動又具體的問題探究,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多民族共同締造中國、歷史上與當今中國關系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教學實踐充分證明,探究式提問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品質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要大膽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知識更新的能力和指導學生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積極的探究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過程,使師生在學習探索過程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