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熱情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才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開啟學生創新的大門。
一、激發求知興趣,鼓勵創新精神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激發求知興趣為前提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思維,努力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我在講《小桔燈》時,先讓學生動手制作小桔燈,要求5分鐘內完成,結果全班同學幾乎沒有一個人出色完成的。這時我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冰心奶奶的《小桔燈》,看看文章中八九歲的小姑娘為什么能動作麻利、敏捷地制作好一盞小桔燈。”
教學中不僅要激發求知興趣,還要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我在教《故鄉》一文時講到開頭的景物描寫,有的學生說是荒涼的景物透著悲涼的情緒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意境,有的學生說是荒涼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情緒中無以復加的悲傷等等,真是談得各具內涵,我積極鼓勵學生自辟蹊徑的做法,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使學生的頭腦中會經常閃現出創造的火花。
二、運用求異法,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求異”法是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般的原則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在教學中不應求同過多,而應盡量引導學生多方位地審視文章的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體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另外,還要正確引導學生逆向思維,一些學生由于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新見解,為此,我注重引導學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維,創立新形象,在思考問題時,不僅可以從正面去思考,也可以從反面去設想。例如一些成語,強調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較固定,但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狐假虎威”固然不好,但狐“假”虎威對付老虎,保全性命,卻也難能可貴。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運用求異法,學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個性。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愛思考,善質疑,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創新。”質疑,是深思的結果。
《死海不死》的教學中心目標定為: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我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完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說明文中卻起著這么重要的說明作用。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教學課文后半篇時,學生大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么會是個確數?有的說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說,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說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四、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多維思維,要求思考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學科、多手段、多途徑入手,思路盡可能向不同方向發散,發散越多,有價值的東西出現的概率就越大,它具有不受現有知識和傳統觀念束縛、大膽創新的特點。如教《變色龍》一課時,一般從正面“切入”,抓住警官對小狗稱呼“一波多折”的情節,著眼于“變”,揭露其“見風使舵”的市儈嘴臉,這是順向思維;如果從反面“切入”,理出警官“萬變不離其宗”的脈絡,著力于“不變”,剖析其“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這又是逆向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綜合應用,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由表及里,進入了深層閱讀的較高境界。
五、重視批判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懷疑、“越軌”。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在教育上形成了一種唯上唯書唯現成答案的風氣,學生思想趨于保守,所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來時代所迫切需要的,作為教師應放棄自我權威中心意識。在作文教學中,我曾嘗試學生寫“評語觀后”,讓他們對老師的評語評分發表看法。由于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較快,繼而擴展到班級管理、教師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實踐證明,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訓練既有利于語文教學本身,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創造精神所需要的健康人格心理。
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前發展就不可想象。”語文教學一定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基本的思維方法,使創新思維成為學生自覺的思維習慣。這必然對我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教師首先必須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要鉆研教材,挖掘其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內容,設計出最佳的施教方案。讓我們批判繼承傳統,合理改造現在,著眼開拓未來的目標,從訓練批判性思維入手,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祖國培養更多的開拓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