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人與人交往倫理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講求重視倫常、提倡和諧、追求安定是其總體特征,倫理本質獨具宗法性、道德修養注重“實踐”性、人格具有雙重性、交往倫理規范突出“情感”性等是其主要特點。這些特點初步奠定了儒家交往倫理文化的基礎,對后世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孔子 忠怒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用這樣一句話雖然不能完全涵蓋孔子的所有智慧,但它確實體現了人際關系交往的精髓,即使現在看來還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解讀,領悟并將其勇于實踐,對于我們現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學會寬怒,才能懂得交往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之曰:“唯。”子出,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
什么是“忠” ? 什么是 “怒”?
曾子沒有說,但孔子自己在別的地方有過解說。
所謂”忠怒“ 是指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說是“一”以貫之,而不是“二”以貫之。
孔子所說的“忠”,是從積極那方面來分析的,他曾經在《雍也》篇里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要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的讓別人飛黃騰達。這其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孔子在分析“怒”時,是從消極的方面說的,也就是孔子在《衛靈公》篇里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怒乎!以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于人。
具體來說“忠怒之道”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已及人。自己想怎么樣,也要想到人家也想這樣。不要強迫別人做不愿意的事情,做事情的時候能為別人多想一點,多關心別人一點,從某種意義來說,推行忠怒之道,既是所謂“讓世界充滿愛“,人人愛我,我愛人人豈不體現出忠怒之道在人際交往中的內在意義。
二、君子當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助人為樂的精神。就是幫助別人做成或實現其愿望。《水滸傳》里的武松,不平于蔣門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俠仗義,挺身而出,“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正在這樣的一種助人為樂的精神,使得武松給于后人直爽,耿直,仗義,的精神。每一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當自己的幸福以別人的痛苦為前提時,有些人卻能自愿的放棄自己的幸福,這就是他們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會到處都有,如主動替同事值班,使其安心地處理家中事務;盡力幫助同學復習功課,掌握知識,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動幫助一時經濟拮據的朋友,使其免除后顧之憂等等。總之,大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熱情的手,予于大力幫助,使之攻成事就,都可以說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為,都是得人心,受歡迎的。
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怒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給人。”
在《里仁》篇里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貫之”時,曾之曾概括“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把“怒道”作為“夫子子道”的重要方面。
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又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怒道。
孔子在政治,經濟和哲學思想上,始終貫穿著一個推已及人的思想方法。這就是儒家常說的怒道。作一切事情必須從自身開始,自身是根本。達到仁的辦法是近取諸身,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從而體會到別人之所需。以已欲之私而行全人之公,這就達到了“仁”。由此可知,“仁”是體,“怒”是用。
“怒道”,現實的話講,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對待,時常想到我所想要的,他也會想要。有些人對別人處理的事,常有不滿意的地方。說實話,如果讓他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別人好,一般人都有對別人的要求很圓滿的心理,希望家長,朋友,同事,戀人,沒有缺點,什么都好。可是,這樣去要求別人,是一種完全的自私,因為它完全憑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根據。
怎么去掉這種完全的自私心呢?這就可以用“怒”。“怒”從字形上看,可解作“如”,“心”,即為合乎我的心思,我所想要的,別人也會想要;我所想得到的利益,別人也想得到。于是,分一部分利益給別人,就是怒,覺得別人不對,但原諒他一點兒,也是怒。
四、不念舊惡,退后一步天地寬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俗話說:“退后一步天地寬。”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兒,不懷恨別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寧的一天。
不計前嫌還具有心靈感化的作用,是以禮對待非禮,以仁對待非仁,達到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感化,激勵,無論在以仁,義,忠,信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會氛圍中,不計前嫌,作為一種交往的智慧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五、信任是可以融化萬物的陽光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夷之邦,行矣。”
孔子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求子張把“忠信篤敬”作為座右銘“印在腦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去天下任何地方。
對于很多事情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前提。不僅當高級領導人,上對君王下對百姓如此,就是做一個單位的干部,一家公司的老板,也同樣是如此。這個世界上能躲一些信任,就如禾苗獲得雨露和陽光一樣。
信任別人,讓別人經常感受到你的暖意,你的魅力就會隨之增強,甚至可以改變別人,重鑄一個新人。當你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請你去信任他。信任的境遇,早就值得信任的人。這種人身自由的輻射,又擴展了更多信任的空間,這是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