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對人的塑造,它需要人們像春風化雨般地讓人不知不覺而又自覺自愿地去感受、體會、領悟,讓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圍,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關鍵詞:審美教學 感受 鑒賞
德國詩人、音樂理論家舒伯特在《關于音樂美的思想》一書中指出:“人的心同時也是大音樂家的共鳴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樂家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東西。”對人類心靈――情感美的表現,是音樂家美的基本特征之一。這個特征使音樂美成為最內在、最純凈,與人的心靈最能直接相通,最為耐人尋味的一種藝術美。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音樂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的中間媒介給與展示,以縮短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否則不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其對音樂的理解失之于膚淺。這就需要音樂教師通過教學起到一個橋梁和紐帶作用。使學生天真、單純的心靈能夠進入音樂的殿堂,也讓美的音樂更好地滋潤他們幼小的心田。而情感則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教師一個關切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揚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語言描述……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現在,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努力創造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
美需要情感為中介,教學需要情感為紐帶,這種紐帶應首先由教師拋向學生。音樂鑒賞只有在師生對音樂作品從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的情況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內涵。因此,教師應致力于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手段,營造一種和諧、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氣氛和情境。 關于情境教學,我認為不應拘泥于生硬地再現音樂的情境。而可以結合學生的經驗來進行合理設計情境。因為人的審美總是與自己的審美情境,審美情趣,審美經驗有關。同樣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異,產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與老年人同在湖邊欣賞山水的美,產生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暢和沉郁痛苦,對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異。在審美過程中,學生是審美的主體,教師大可不必越祖代庖。要相信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和想象,從而得到審美體驗,使得作品的意蘊融于胸中。而不要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忽視學生是審美主體的地位。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重視情感的誘導,善于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創設一種與被感知對象相似的、熟識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從而過渡到對認知對象的審美體驗上。
二、在聆聽和演唱中感受音樂的美
我認為:要體味音樂作品的美,應從聆聽和演唱開始,因為聆聽和演唱是感知音樂的重要方式,是獲取音樂美感的重要途徑之一。聆聽和演唱,入于耳、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民族器樂曲《百鳥朝鳳》中描繪了演奏者運用復雜高難度的技巧模擬了喧鬧的百鳥爭鳴之聲,表現了百鳥爭鳴的情景,非常有情趣。而這些都 需要靠、聽覺來 實現,老師只要稍加引導,就會讓學生感到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三、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音樂作品是通過音樂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影響聽者的整個精神世界。當學生有了審美感受,獲得審美愉悅后,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是對審美對象的鑒別和評價能力,它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真善美的識別,對審美客體逐漸加深理解、并能給予審美評價,得到新的領悟。 作為一名教師若能啟發學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蘊美,達到意美以動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悅目,那么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也就逐漸地提高了審美能力。
四、在整體感悟中體味作品的思想美
音樂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我們學習音樂時就應該準確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對作品中音樂作品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在對作品產生體驗的基礎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觀點,引導學生借助音樂感知形象,產生審美效應,啟發學生把審美感受上升到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啟迪、美的熏陶。通過對作品思想美的體味,獲得人生的啟迪和頓悟,學生會自然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五、在鑒賞中領略作品的藝術美
音樂作品的審美范疇包括崇高、優美、悲劇性、喜劇性。美感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美感欣賞活動有表層的心理特征和深層的心理特征,而藝術本身也有物質實在層、形式符號層、意向世界層和意境超驗層等不同的層次。審美是藝術的核心功能,藝術的鑒賞過程是個階段性的過程,需要觀、品、悟的不同階段,以達到對作品的把握。音樂作品的藝術美不是顯現在表層的,這就要有一番鑒賞的功夫才能領略到它的實質,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通過鑒賞才能領略到藝術的美。 音樂的美包含在音樂作品中,教師若能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調動各種因素,讓學生在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或樂或哀的審美體驗中感知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藝術美,就會使學生進入審美意境,陶冶情操。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師引導學生在音樂中充分吸取營養,才能不斷豐富美育內容,擴大知識視野,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總之,隨著又一輪音樂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始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我們應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它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使自己心靈得到凈化,感情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這樣將能造就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主編.義務教育音樂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
[2]宋瑾編.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音樂出版社.
[3]段文輝著.審美——音樂教育的核心[J].中國音樂教育 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