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有很多稱謂,大部分于隋唐之前業(yè)已存在,也有一些至唐才出現(xiàn)。筆者不揣淺陋,將隋唐史料中的間諜稱謂羅列出來,予以粗略分析和考訂。
間:《辭源》解釋為“間諜”1。《漢語大詞典》2、《漢語稱謂大詞典》3亦作“間諜”。《新唐書·梁師都傳》載:“詔夏州長史劉旻、司馬劉蘭經(jīng)略之。獲生口,縱以為間。”4
間人:《辭源》解釋為“探子,間諜”5。《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指潛入敵方,偵察情況,刺探情報,進行顛覆活動的人”6。《漢語稱謂大詞典》7、《稱謂大辭典》8解釋為“間諜”。《新唐書·武士逸傳》載:“為劉武周所執(zhí),嘗遣間人陳破賊計。”9
間使:《辭源》解釋為“負有伺隙行事使命的使者”10。《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密使。暗中派往敵方進行反間或偵察等活動的使者” 11。《漢語稱謂大詞典》解釋為“伺機行事的秘密使者”12。《稱謂大辭典》解釋為“古代使者的一種,有伺機行事的使命”13。《中國古代間諜史話·歷代間諜稱謂》解釋為“以外交使節(jié)的公開合法身份進行情報刺探的間諜”14。《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特進戶部尚書上柱國莒國公唐(儉)君墓志銘》載:“于是獨孤懷恩謀以眾叛,陰遣間使連結(jié)武周,仍伺太宗入城,執(zhí)以降賊。”15
詭間:《新唐書·王忠嗣傳》載:“軍中士氣盛,日夜思戰(zhàn),忠嗣縱詭間,伺虜隙,時時出奇兵襲敵,所向無不克,故士亦樂為用。”16又《舊唐書·王忠嗣傳》載:“軍中皆日夜思戰(zhàn),因多縱間諜以伺虜之隙,時以奇兵襲之,故士樂為用,師出必勝。”17由上推斷,“詭間”亦為間諜稱謂。
諜:《辭源》解釋為“間諜,細作”18。出處用的是《左傳·宣公八年》的材料,《經(jīng)典釋文》:“間也,今謂之細作”19。楊伯峻說:“今曰間諜、偵查員。魏、晉以迄唐、宋以后,俱謂之細作。”20《舊唐書·李晟傳》載:“賊將姚令言及偽中丞崔宣咸使諜覘我軍,為邏騎所得。”21
諜人:《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間諜;暗探”22。《漢語稱謂大詞典》23、《中國古今稱謂全書》24作“間諜”。《資治通鑒》載:“姚令言等屢遣諜人覘晟進軍之期,皆為邏騎所獲。”25
諜者:《漢語大詞典》解釋為 “間諜,暗探”26。《漢語稱謂大詞典》27、《中國古今稱謂全書》28作“間諜;偵探”。《唐人稱謂》解釋為“刺探敵情的人”29。《奉天錄》載:“延賞使諜者察其不虞,知其無備,假東川之師,出其不意,掩而取之,枝葉皆伏誅。”30
覘:《間書·釋間》將其作為間諜稱謂。31《貞觀政要·議征伐》載:“頡利、突利二可汗,以其眾二十萬,至渭水便橋之北,遣酋帥執(zhí)失思力入朝為覘。”32《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載:“城外覘入馳報,帝曰:‘我知之矣。’”33
覘人:《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探子”34。《漢語稱謂大詞典》解釋為“古代的偵察人員”35。《新唐書·高麗傳》載:“候騎獲覘人,帝解其縛,自言不食且三日,命飼之,賜以屩。”36
偵者:《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偵探敵情的人”37。《資治通鑒》載:“賊將崔乾祐于陜郡西潛鋒蓄銳,臥鼓偃旗,而偵者奏云,賊全無備。”38
覘者:《舊唐書·哥舒翰傳》載:“賊將崔乾祐于陜郡潛鋒蓄銳,而覘者奏云‘賊殊無備’,上然之,命悉眾速討之。”39
诇人:《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刺探情報的人” 40。《漢語稱謂大詞典》解釋為“偵察刺探情報的人”41。《唐語林》載:“大中初,云南朝貢及西川質(zhì)子人數(shù)漸多,節(jié)度使奏請厘革。有诇人錄詔報云南,云南詞不遜。”42
诇伺:《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指刺探的人”43。《漢語稱謂大詞典》解釋為“偵察對方情報的人”44。《資治通鑒》載:“韋皋復與東蠻和義王苴那時書,使诇伺導達云南。”45胡三省注:“诇伺,刺探之人也。”
細作:《辭源》解釋為“間諜,密探”46。《唐人稱謂》解釋為“細作,謂暗探,間諜”47。李德裕《論鎮(zhèn)州奏事官高迪陳意見二事狀》:“切要王宰、石雄、義忠常密遣細作探偵48,知諸處抽兵來,即不要戰(zhàn)。知抽兵卻兵虛處,即入兵攻討。”49白居易《請罷兵第二狀》:“臣伏聞回鶻、吐蕃,皆有細作,中國之事,小大盡知。”50
游偵:《漢語稱謂大詞典》解釋為“間諜”51。白居易《再言承璀疏》:“回鶻、吐蕃常有游偵,聞討承宗,歷三時無功。則兵之強弱,費之多少,彼一知之。乘虛入寇。渠能救首尾哉!”52
耳目:《辭源》解釋為“刺探消息的人”53。《漢語稱謂大詞典》解釋為“喻稱刺探消息的人”54。《稱謂大辭典》解釋為“稱替人刺探偵察消息的人”55。《舊唐書·崔仁師附湜傳》載:“時桓彥范、敬暉等既知國政,懼武三思讒間,引湜為耳目,使伺其動靜。”56
鄉(xiāng)導:《稱謂錄》把“鄉(xiāng)導”列入“奸細”57,亦可知其為間諜稱謂。《隋書·周羅睺傳》載:“陳裨將羊翔歸降于我,使為鄉(xiāng)導。”58
“察事廳子”也稱“察事聽兒”、“察事”,是唐代李輔國所建立的間諜機構(gòu)的成員的名稱。《舊唐書·李輔國傳》載:“常在銀臺門受事,置察事廳子數(shù)十人,官吏有小過,無不伺知,即加推訊。”59《新唐書·李輔國傳》載:“常止銀臺門決事。置察事聽兒數(shù)十人,吏雖有秋豪過,無不得,得輒推訊。”60《資治通鑒》載: “置察事數(shù)十人,潛令于人間聽察細事,即行推按。”61《舊唐書·李峴傳》載:“李輔國判行軍司馬,潛令官軍于人間聽察是非,謂之察事。”62
察子:《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探子;官府的密探”63。《廣陵妖亂志》載:(呂用之)“召募府縣先負罪停廢胥吏、陰狡兔猾者,得百許人,厚其官傭,以備指使。各有十余丁,縱橫閭巷間,謂之‘察子’。至于士庶之家,呵妻怒子,密言隱語,莫不知之。”64此對宋代間諜人員的稱謂產(chǎn)生影響,《能改齋漫錄·事始》載:“探事察子,近世官司以探事者,謂之‘察子’。按,唐高駢在淮南,用呂用之為巡察使。用之募險獪者百余人,縱橫閭巷間,謂之察子,此其始也。”65
尋事人:《資治通鑒》載“陳敬瑄多遣人歷縣鎮(zhèn)诇事,謂之尋事人,所至多所求取。”66
步探子:《資治通鑒》載:“爾速遣步探子將數(shù)十人分道追走者,自以爾意諭之曰:‘仆射幸不出寨,皆不知,汝曹速歸,來旦牙參,勿憂也。’”67胡三省注:“步探子,遣之間步以刺探敵人,因名之。”
1《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P1764。
2《漢語大詞典》卷12,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P73。
3《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07。
4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87《梁師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3731。
5《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P1764。
6《漢語大詞典》卷12,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P75。
7《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07。
8《稱謂大辭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P389。
9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06《武士逸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5837。
10《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1764頁
11《漢語大詞典》卷12,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P80。
12《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07。
13《稱謂大辭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P389。
14 褚良才著:《中國古代間諜史話》,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P461-462。
15 周紹良等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顯慶006《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特進戶部尚書上柱國莒國公唐(儉)君墓志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P89。
16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133《王忠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4553。
17 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03《王忠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3199。
18《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P1581。
19 陸德明撰:《經(jīng)典釋文》卷16《春秋左氏音義第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P245。
20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之《宣公八年》,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P696。
21 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33《李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3667。
22《漢語大詞典》卷11,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P331。
23《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98。
24《中國古今稱謂全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P696。
25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卷231德宗興元元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P7434。
26《漢語大詞典》卷11,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P332。
27《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98。
28《中國古今稱謂全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P696。
29 牛志平、姚兆女編著:《唐人稱謂》,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P109。
30 趙元一著:《奉天錄》卷2,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P14。
31 朱逢甲著:《間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P28。
32 吳兢撰:《貞觀政要》卷9《議征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P471。
33 溫大雅撰:《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卷1,五月丙子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8。
34《漢語大詞典》卷10,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P336。
35《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78。
36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20《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6193。
37《漢語大詞典》卷1,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P1539。
38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卷218肅宗至德元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P6967。
39 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04《哥舒翰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3214。
40《漢語大詞典》卷11,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P104。
41《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092-1093。
42 王讜撰:《唐語林》卷2《政事下》第152條,中華書局,1987年,P97。
43《漢語大詞典》卷11,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P104。
44《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093。
45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卷232德宗貞元三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P7485。
46《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P1311。
47 牛志平、姚兆女編著:《唐人稱謂》,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P109。
48《全唐文》所載“探偵”中間有“知”字,疑是衍文,今從《李文饒文集》。
49 李德裕撰:《李文饒文集》卷17《密狀·論鎮(zhèn)州奏事官高迪密陳意見二事狀》,四部叢刊本;董誥等編:《全唐文》卷702《李德裕·論鎮(zhèn)州奏事官高迪陳意見二事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P7211-7212。
50 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卷59《奏狀二·請罷兵第二狀》,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P1252;董誥等編:《全唐文》卷667《白居易·請罷兵第二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P6787。
51《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159。
52 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外集卷下《文·再言承璀疏》,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P1550;董誥等編:《全唐文》卷666《白居易·再言承璀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P6777。
53《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P1372。
54《漢語稱謂大詞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27。
55《稱謂大辭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P214。
56 劉昫等撰:《舊唐書》卷74《崔仁師附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2622。
57 梁章鉅撰:《稱謂錄》卷30《奸細》,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P468-469。列為“奸細”稱謂的還有奸細、細作、間諜、諜、諜賊、游偵、邦諜、伣。
58 魏征等撰:《隋書》卷65《周羅睺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P1524。
59 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84《李輔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4760。
60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08《李輔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5880。
61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卷221肅宗乾元二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P7073。
62 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12《李峴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3344。
63《漢語大詞典》卷3,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P1595。
64 羅隱撰:《廣陵妖亂志》,見《羅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P249。《新唐書·高駢傳》(P6397)、《資治通鑒》(P8265)、《太平廣記·妖妄三》(P2305)亦載有其事。
65 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卷2《事始·探事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21。
66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卷254僖宗中和二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P8263。
67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卷255僖宗中和四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P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