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灘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語文新課程改革已經試行了幾個年頭,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也有過彷徨,有過無助,人云亦云,別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教學,我發現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怎么樣才能適應新課改,沒有現成的范本,沒有可學習的對象,只能靠自己的摸索和探究。
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我對語文新課程改革有了自己更深一步的認識,下邊僅對自己的幾點體會做一分析:
一、創設互動環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們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平等的、和諧的課堂環境。在過去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認為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由于我們是以“教”為中心,所以,語文中常見的閱讀訓練,講解的過多,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必須改變了舊的教學觀念,從教師的“教”轉向讓學生的“學”。我們要努力去激發學生敢說、敢想、敢做的熱情,或借助實物,直觀教具
二、提倡簡單教學
有人說,語文并不簡單,是很復雜的學科。從學習的生理、心理機制看,語文確實是復雜的,但怎么才能學好語文卻并不復雜,就是“新課標”上所說的“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實踐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讀多寫嗎?“課標”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是講的多讀。“課標”里還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就是說——寫多了,就會寫了。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語文教學搞得那么復雜,那么高深。
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將語文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能力點”,逐一進行訓練,試圖用這樣的教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那完全是一廂情愿。語文學習是混沌的,是熏陶,是習染,是點滴積累,是日有寸進。
三、追求真實探究
現在的語文課,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都要讓學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課本,卻偏要把課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讀得很好,卻偏要讓錄音機代勞。為什么不可以讓學生讀自己的課本呢?為什么不可以老師自己范讀呢?又如將合作學習與四人小組討論等同起來,動不動就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有說上兩句,又立刻叫停。這樣的合作學習又有什么實效呢?一堂課,熱熱鬧鬧,卻看不到扎實的訓練,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學研究中,也存在著追求浮華、不講實效的問題。上研究課,追求觀賞性、可看性,花樣多了,務實少了。有些教學研究文章,追求所謂“學術性”,術語堆砌,故弄玄虛,讓人讀后不知所云。
對于“訓練”,在“課標”中似乎有點淡化了。其實“課標”所反對的只是過去充斥課堂的繁瑣、機械的訓練,是只對考試有用、而對終生無用的那些“題海戰術”。如疲勞轟炸式的抄抄寫寫,連篇累牘地做模擬試卷……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可見,比如寫字、讀書、習慣等,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的。
習慣,不僅是指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就連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能力,也必須達到技能乃至習慣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張光鑒先生所說的“快速反應通道”,對學生才有實際的用處;離開了反復的練習和實踐,達不到自動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場。這話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國外有一個統計資料很能說明問題。人對任何一個詞匯或句子,都須要300遍以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才有可能終身不忘。而要想運用自如,其實踐必須在1000遍以上。當實踐次數達到3000遍以上時,這些詞匯或句子就會被認定為母語。
我們強調的訓練是基本的訓練,科學的訓練,活化的訓練。這從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以及“學用字詞句”、“處處留心”、“語文與生活”等欄目的設計可以看出來。這些練習是為了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是具有開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戰性的,是鼓勵探究的,是有實用價值的,是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
總之,語文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進行科學精心地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新”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才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