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段話精辟的闡述了老師的職責“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然而沿襲了數千年的傳統教育方式在近現代學校迅速發展,特別是跨入信息化社會后隨著學科界限的打破、多樣化、個性化課程體系的創立、終身教育體系逐漸形成的環境下,教師的“全知全能”已成為昨日黃花,教師作為無所不知的傳統“解惑”者形象也在迅速消解。
那么在信息化社會中,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該如何詮釋“解惑”者這一角色呢?其根本在于落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的:“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這句話。僅憑一已之力已經不能勝任“解惑”者這一角色了,要積極培養學生多方面、多渠道獲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消化吸收為我所用的能力。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作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這句話充分肯定了信息技術及網絡資源對未來教育的決定性作用,也決定了信息技術教師的地位與責任。
一、利用“幫助”菜單自學搜索引擎
計算機軟件數量宏大,且升級更新速度極快,如果僅對教材上那幾個軟件的使用方法進行教學,就背離了《綱要》的初衷,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軟件中的“幫助”菜單,培養學生通過該菜單了解軟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的意識,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功效。
如教學畫圖時,在學生初步掌握畫圖的操作方法后,我講解了畫圖軟件“幫助”菜單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幫助”菜單的介紹,自學“曲線”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學WORD時,先講解如何在“幫助”菜單中輸入關鍵詞,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學,并讓學生通過“幫助”菜單,對比Word和寫字板這兩個文字處理軟件的異同。經過數次這樣的鍛煉后,學生自學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大多數學生在接觸新軟件時,首先想到通過“幫助”菜單了解新軟件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方法,積極進行探索,按照“幫助”菜單的講解自學軟件。
有了以上基礎,經過教師的適當引導、點撥,學生很輕松的完成了“baidu”這一搜索引擎的學習,能綜合運用“關鍵字”準確的查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搜索引擎這一工具,為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及其資源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為學生開辟了廣闊的學習環境,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下,僅靠課堂傳授知識遠遠不夠,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自己獲得最前沿、最有價值的知識,培養學生駕馭網絡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承擔起這個任務我們責無旁貸。
1、自主學習
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基礎上,我積極進行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嘗試。如進行完“Word”模塊的教學時,給定幾個主題,讓學生自由選擇或自己命題,在網絡上搜集資料,并進行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圖文并茂的Word小報;進行完“Power Point”模塊的教學時,讓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人或事為主題搜集資料形成一個多媒體作品;我還積極配合學校大型綜合活動進行教學,如學校的“校樹、校花”評選,我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參評花木的資料,進行綜合對比,幫助自己確定選擇目標。這些任務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本模塊的教學內容,并能駕馭信息技術工具,快捷有效的搜索網絡資源,有一定的綜合性,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絕佳機會。
2、合作學習
我還注重培養學生遇到問題向集體求助的意識,平時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習中的協作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讓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得到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分享集體智慧帶來的成果。合作學習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多元思維、探索創新、團結協作能力。
學生在完成綜合性任務時,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可以及時請教教師或與同學交流、探討,或者通過即時交流軟件如QQ尋求外界的幫助,即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鍛煉了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及時、快捷的優勢。
三、教師的作用
難道教師的“解惑”者角色就此終結了嗎?當然不是,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師的傳統“解惑”者的角色逐漸淡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角色——搜索引擎卻越來越凸顯,它能引領學生方便快捷的尋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如同一盞導航燈指引學生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劈波斬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