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在教學中正在進行著很多教學方法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和很多問題,其中之一是主張學生應該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近些年來一直是大家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的推廣對學生的學習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那么我們教師有沒有考慮到我們是否也需要具有學習的發展性呢?是否也需要轉變?
我們都知道研究性學習主要著力于學生的學,鼓勵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模式進行主動探索,他把目標直指向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意識,以及關注現實、關注人類發展的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和掌握。探究性則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它強調在“做中學”,力圖通過學生“做”的主動探究過程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立足于課堂,深入鉆研教材,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想要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猜測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想要要通過一些課使學生體會到如何去建立概念,去得到結論,體會到數學是一種再創造性思維過程。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羅增儒教授說過: “要做教學中的有心人”。那么要實現這些目標,我們是否應考慮我們教師應具備哪些能力?做到如何轉變?
1、對于教學,要增強研究意識:
首先教師要想在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就應首先進行研究性教學,把每天的教學工作、每一節課當成一個課題去研究,不斷提高和發展自己,增加研究的體驗。這樣,才能給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這時許多教師認為我們進行“教研”了呀,我們互相學習經驗,探討方法,但是我認為“教學的研究”與“研究性教學”有所不同,“教學的研究”,是指教學者在工作之余與專職研究人員從事教學規律、理論、方法的研究;而“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在工作中,把教學要當作去科研所搞研究一樣,時刻都在進行理論應用、數據搜集、新理論提煉,這樣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說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一樣重要,只有教師的研究性、探究性才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性及探究性。我們在準備每一節課時,都要做足充分準備,無論是從理論知識上,還是一些相關知識,不能說大綱或教學中沒有而不去研究,要真正體會到只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在教學中將學生的一切盡在心中,才會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因此要想使學生學會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問題,那么首先教師就應該先做到。
2、對于教師,應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和較好的專業品質:
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還應有較好的專業品質:⑴教學效能感⑵教師的威信⑶對學生應有責任感⑷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我,堅持繼續學習⑸建立與學生平等關系,在教學中應是與學生在平等交流,而不是在高高在上的“教”⑹教師應具有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只有這樣的教師才具有發展性,所以“教師應成為教學建構活動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估者,而非知識的傳授者”,我們需要樹立新型教師觀。
3、用學習理論指導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對于教學過程,我國現用的主要是前蘇聯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有它的優點,但也缺乏科學理論基礎,所以20世紀80年代,教學界出現了一個“熱門話題”——建構主義,它特別強調所有知識都是建構出來的,它十分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即學生是認知行為的主體,也同時肯定教師的創造性工作,即教師是行為的主導,是學生感受到知識是逐漸建構的結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這種新模式。這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我們同時也進行著很多的新的教學教法的研究,這些研究的背后都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只有用理論知識充分的武裝自己,才能幫學生建立起他們扎實的知識體系。
4、注重在平時樹立思想方法,發展能力先于知識掌握:
教學要講究策略,要變教師的“灌”為學生的主動吸收,許多學生都存在學不得法的問題,數學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是學生思維培養的重要途徑,所以數學思想的內涵只有平時點滴滲透才能實現。只有教師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傳遞者變為與學生一起的知識的研究者,合作者,要把發展能力放在知識掌握之前才能有利于學生發展。
5、要對學生有及時的評價,要多鼓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許多學生不能充分表現他們靈活,跳躍的思維,即創造的天分和對美德理解。這時教師及時的肯定及鼓勵會成為他們的動力,他們會重新建立自信。尤其是平時數學學習的后進生,我們應想盡辦法創造條件不是用成績,而是通過在教學中設置有利于他們的問題,去激發他們,肯定他們,培養他的自信心。
6、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應是生活化的數學:
我們的數學講解應特別注意與實際的結合,才會拉近學生與數學的關系,才會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我們的數學教學不應只是應試,只有將它生活化,它才會充滿活力,吸引學生,才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研究各種各樣的新的教學方法,然后就機械的執行,有時換湯不換藥,教師的思想的轉變,才是推行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教法的保障。我們要化“教學的研究”的教師為“研究性教學”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