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物教學中,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關鍵詞:審美教育 自然美 社會美 藝術美 科學美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美育不僅能讓人感受美,而且能驅使人去追求美,去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并堅強其克服困難的意志,實現美的追求。教育學也認為,無論是自然形態的審美對象,還是社會形態的審美對象,它們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點。美育就是通過美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過美的事物來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從而使人們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性情上得到陶冶。生物界里存在著許多美的現象,如;科學家發現,葉在莖干上的排列無論是互生、對生還是輪生,它們自上而下都互不遮擋,形成鑲嵌式的排列,這樣可以使每一張葉都接受充足的陽光。科學家對這種天然形成的葉鑲嵌以及它的合理性感到驚訝,并且深切地感到真善美的和諧與統一。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意識,充分調動教師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學生的審美知覺、審美理解以及審美注意,教師可以展示生物遺傳的優化組合,結構的諧調對稱,環境的雅致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思路,引導他們從美的角度來探索科學的規律,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美育素質無疑是有益的。
中學生物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如蛋白質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空間結構、DNA分子的規則雙螺旋結構、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生物的多樣性等知識點中,無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識之所存,美之所在,生物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寶庫。這些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不僅能感染學生,激發其對生物學生的濃厚興趣,而且能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礎。
在生物教學之中,時時處處都有美的東西存在。這就為在生物教學之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下面就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的四種具體形態方面去談一談在生物學教學之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把審美素質教育融于生物教學之中。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從自然美的雄偉、秀麗、奇特等方面去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1、雄偉的自然美
原產于美國加利福利亞的巨杉,它的樹干高可達120多米,主干直徑有10米以上,給人以氣勢磅薄之感;大片大片的高大白樺林;古剎中的千年銀杏等等,學生可以從中領略到雄偉之美。又例如,在介紹藍鯨形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從其體長30米,體重達30噸的龐大身體方面去感受到雄偉的自然美。
2、秀麗的自然美
秀麗之美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之美,是一種和諧的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從這句詩中,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黃鸝、白鷺屬于鳥類中的哪一類,而且還能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它給學生展示了一幅美的畫面,讓學生能從中充分感受到秀麗的自然美。
3、奇特的自然美
在生物學教學中,涉及到的生物,它們有奇特的形態結構,這也能讓學生引起美的感受。在講長頸鹿的形成過程中,就可以從其頸長有6米多長,這一奇特結構可以產生美的感覺。再如,比目魚的體色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兩眼長在一邊;海馬作為魚類的一種,但它的體形卻很特殊,這些都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自然界中奇特現象的自然美。
二、社會美
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社會美教育主要是從心靈美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思想美方面去進行教育的,而思想美又包括理想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幾個方面。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人類生物學上的一大創舉;1978年,我國科學家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在介紹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就能對學生進行理想美、愛國主義教育。又如,我國有200多種裸子植物,為我國獨有,故中國被譽為“裸子植物的故鄉”;袁隆平等科學家育成了高產穩產的雜交水稻,使水稻畝產大幅度提高。諸如此類事例,不勝枚舉。所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材料。
蜜蜂營社會性群居生活,一群蜂包括蜂王、雄蜂和工蜂。各種蜂的職能不同,分工也不同,有的采蜜:有的防衛,有的保潔:有的保育等等。但它們能彼此協作,各盡其能。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社會美的例子。
三、藝術美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為了導入新課或講授生物學知識,經常引用一些古詩文。此舉不僅易于知識的講授,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美。
我們引用杜甫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溫度對生物的影響;引用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導入新課,用以講解蠶的發育過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以用來說明生物群落的演替的類型等等。所有這些,都能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領略到藝術美的真諦。
四、科學美
科學美源于自然美,它是學生通過理解、想象、邏輯思維才能體驗到的一種美。生物本身是美的,這也反映了生物科學也是美的。在生物教學中,就是讓學生接受科學美的教育。
被恩格斯稱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其中有兩個是有關生物方面的。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建立的細胞學說為生物界找到了美的統一基礎,即所有的生物(病毒除外)構成的基本單位是細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則揭示了生物學美的發展歷程。指導蛋白質合成的中心法則,DNA的雙螺旋結構,堿基互補配對,生態平衡,克隆技術的運用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能充分體會到科學美的和諧、對稱、新奇等。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合理地把握好生物知識教育和審美素質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有機地進行滲透,進行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教育,這樣不僅會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而且也能提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鑒別美與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