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融恰、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基礎教育中極其重要。
關鍵詞:會學 學活 參與 大膽求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培養跨世紀創造性人才的今天,學校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給學生創造一種和諧、融恰、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基礎教育中尤其重要。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下面結合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改變教學理念,變“教”為“引”,鼓勵學生“我會學”
“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累積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會上被動地“學”變成主動的“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引導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在設計好教師“引”的前提下,我還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著教師“引”的問題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著“為什么”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達到對新知識解決問題辦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著“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于無疑處見有疑,從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非常重要。
二、在教學目標上,做到“保底與拓展”的學活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保底與拓展”原則。“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拓展”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合作、交流
“探究活動”就是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的一種方式。教師要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這對發展兒童科學的志趣,培養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路線的。兒童出于好奇心,對新異事物具有進行探究的強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動手進行實驗、操作,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系統材料和問題展開研討和交流,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中等學生可以得到鍛煉,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指導,群體之間可以發揮互補作用。
例如:在小學低年級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中,“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時,我讓學生拿出活動角,動手操作:
1.使活動角變大,邊是不是也變長
2.使活動角變小,邊是不是也變短
3.用剪刀把角兩邊剪短,角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剪活動角的邊,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了規律,對突破難點,掌握知識,培養了創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學練習中鼓勵學生“大膽求異”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會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的大膽求異中得到保證的。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設計,我的做法是:一是層次分明,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二是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三是條件要發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才能解決;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而且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創設富有變化而且能激發學生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啟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求異,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小學中年級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中:出示下題“一根鐵絲正好圍成5分米的正方形,現在如果要改圍成長8分米的長方形,寬是幾分米?”學生一般能有以下兩種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過引導,鼓勵求異,學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說明長方形的一條邊與一條寬是原正方形的兩條邊。
同時要向學生宣傳哥白尼、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既尊重科學,又敢于向名家錯誤挑戰、堅持真理的好品質,使學生認識求異與創造的關系。為此,要鼓勵學生勇于爭辯,既不去附和現成的結論,又不是鉆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還要使學生懂得,自己的結論應該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黃,無理詭辯。在學習過程中要思想活躍,避免思想僵化。
總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