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業板自開始運行以來,為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資平臺,然而,自開始到2010年底,卻有達40家國內公司被否決,對這些被否決公司進行分析,發現內部控制失效是阻礙它們失敗的重要原因,提升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使更多的企業能利用好創業板這個平臺,同時也可提高公司經營管理,這對很多后續公司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成長型 內部控制 有效性
一、 成長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內控控制存在的問題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在我國,主板指的是滬、深股票市場。創業板是指專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于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梢哉f,創業板是一個門檻低、風險大、監管嚴格的股票市場,也是一個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我國創業板有著“三高六新”的清晰定位,即主要側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
自2009 年9 月17 日至2010 年12 月31 日,中國證監會共召開了90 次創業板發審會議,一共否決了39家企業的首發申請,1家企業臨時取消。這使得這些中小企業失去了很好的成長平臺,對這些申請首發失敗的企業進行原因分析見表1
表1:截至2010年12月31日創業板申請被否決企業存在問題情況表
注:導致一個中小企業首發申請失敗的原因是多項的。
由上表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盈利能力導致的否決有31例,這是企業的性質或說先天性因素決定的,是很難人為短時間改變的。本文主要是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申請首發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這類企業由于行業性質一般不存在盈利能力方面的問題。那么這類企業申請首發失敗的原因通過上表統計可以看出主要是源自四個方面的問題,即: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 而這四個方面正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的范疇。是企業可以人為改變和解決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阻礙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障礙主要就是企業內部控制失效。
二、成長型內部控制有效性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目前,國家已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但由于該規范的很多內容還比較籠統,且基本上是針對大型企業的,其在指導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比較有限,導致成長型企業在設計和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時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適應性。同時,與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法律法規對企業,包括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處罰相對較輕,企業違規成本明顯偏低。這容易使許多自律性不強的企業出現會計信息失真、偷逃稅款、瞞報漏報企業重大事項或對企業情況進行虛假宣傳的情況的發生。
(二)內部因素
1、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
我國較多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很大部分是由家族企業或合伙企業改建而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規范和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要求,才注冊為比較規范的公司。但顯而易見,這類企業不僅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問題,如資金欠缺、抽逃出資;也存在著后天不足,如管理人員水平不高,實務上不規范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董事會及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力集中于法定代表人一身,降低了對高級管理人員監督的有效性,使“內部人控制”現象不斷升級。
2、風險意識淡薄嚴重制約企業風險防范能力提高
成長型企業不僅具有高成長、高收益的特點,同時也具有高風險的特點。然而,許多成長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對前兩個特點認識深刻,而對于高風險卻認識不足,這是因為,進入成長期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是渡過中子期和創業期的的企業,他們擁有自己的主導產品,并開始逐步取得經營業績,生存已不再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這一時期,企業是很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種是企業對自身技術、產品和發展前景比較自信,甚至是盲目樂觀;一種是許多決策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沿續前兩個階段的發展思路,仍然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作為工作重心,而對產品能否成功市場化、如何穩定并逐步提高到應有位置,自然也不會采取有力的風險防范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3、內控機制不健全,控制力度不足
企業有較健全的制度,但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配合差。為了確保其指令被貫徹執行,企業管理當局要制定各種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權和批準、職責劃分、設計和運用恰當的憑證、恰當的安全措施、獨立的檢查和評價等,并予以執行,管理階層必須確保其辨認并用以處理風險的行動已經有效落實。無論制度多么先進、多么完備,在沒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況下,都很難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而且,整個內部控制的過程必須施以恰當的監督,并通過監督活動在必要時對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問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夠先進,內部審計機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4、.財務人員素質不高
隨著經濟和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要求企業財務人員要與時俱進。但目前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由于不重視在職后續培訓,,這些人的知識結構、業務水平往往裹足不前。有些企業的財務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更有的無證上崗。同時,中小企業財務人員唯上意識濃厚,缺少監督意識、法制觀念、職業風險意識,職業判斷能力很弱。由于自制力差,常常是唯命是從,在權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在財務工作上造假,致使工作秩序混亂,內部控制職能弱化。
三、提升成長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型的措施
(一)以明晰產權關系為切入點,完善內部控制環境
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核心內部,它對企業規范運作、穩定發展有基礎必作用。就國內許多成長型企業而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必須首先明晰其復雜的產權關系,基本方法是:在利于企業發展和有效保護各投資方利益的前提下,先將企業資產評估定量化,然后再確定各產權主體并將其人格化。
在此基礎上,企業應將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相制衡關系,作為完善法人治理的核心問題加以妥善解決。特別是要從企業長遠利益出發,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學習,統一企業決策管理層的思想,提高其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認識,自覺配合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和完善。同時,要通過建立相應制度措施來確保法人治理結構的正常運轉和長期有效。主要包括:一是確立董事長、總經理專職專任制度,避免兼任和職責交叉,從根本上杜絕因主要領導事權過于集中而造成重大決策失誤;二是根據企業實際,或引進戰略投資者,或通過讓企業高管和技術骨干持股。
(二)建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緊迫性,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控制制度,明確會計工作相關業務的程序和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在機制上、制度上達到規范行為、控制風險、防范舞弊、糾正差錯的效果。切實保證會計工作規范有序地進行。各單位應以《會計法》、《審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以及《企業財務通則》等制度為依據,結合本企業部門或系統的實際,制訂出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并組織實施,以規范其財務會計工作。如果由于人員有限不能建立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定期聘請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賬目和報表進行審核,看是否存在錯誤或舞弊現象。企業領導或企業主也應當親自或指定專人經常對收支等關鍵業務進行審核。
(三)加大監督力度
首先,要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政府監督主要是要密切配合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對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社會監督主要是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監督。其次,在加強外部監督力度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內控制度合理實施的內部監督,以促進內部控制的獨立評價。企業內部監督工作可通過日常監督活動完成,也可通過個別單獨的評估活動實現,其具體形式上表現為內部審計和控制評價,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控制評價則是企業或聘請中介機構定期或不定期評估企業內控系統實施效率效果。除此以外還可借鑒國外的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
(四).加強會計人員隊伍建設
加強內部會計控制首先要以人為本,要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會計人員專業知識和自身素質一直是中小企業內控建設的瓶頸所在。在強化內控建設過程中,中小企業
應嚴格會計人員持證上崗的標準,明確要求被委任會計領導崗位的員工須具備相應的職務任職資格;據《會計法》相關規定,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養和業務技術教育,同時貫徹
執行會計人員任用標準、聘用程序、教育培訓等具體的實施方案。對于企業財務管理檢查考核等基礎工作,應規范化、制度化,達到人、財、物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的目的。同時,還應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會計在職教育培訓,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開展會計誠信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內部控制在成長型企業發展格局中居于首要地位,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其成敗直接影響企業在這一時期主要矛盾的解決。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在這一發展階段的重大意義,加速推進以技術為重心向以內部控制為重心的戰略性轉變,不斷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和風險防范能力,為企業獲得更大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卞顯敏.對完善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思考[J].財經界,2010, (01) .
[2]向渝平.淺議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J].現代商業,2010, (06) .
[3]王佳.關于加強成長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內部控制的幾點思考[J].財會學習,2010, (07) .
[4]丁雪山.申請創業板IPO企業應當關注問題之“商業模式”和“技術水平”[J].財會學習,2010, (09) .
[5]劉玉廷.提升企業內控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J].財會學習,2010, (08) .
[6]楊敏茹.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淺析[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