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楷自辟蹊徑,獨樹一幟,在繪畫創作中所創\"減筆\"畫之杰作。用闊筆橫涂豎掃,筆筆酣暢,墨色淋漓,豪放不羈,如入無人之境。
關鍵詞:梁楷 減筆畫法 水墨
一、 梁楷生平介紹
梁楷,南宋東平人。寧宗嘉泰間(公元1201~1204)活動于十三世紀初期,祖籍山東,南渡后流寓錢塘 ( 今杭州 ) 。 他是名滿中日的大書法家,是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人物、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于藍。曾于南宋寧宗擔任畫院待詔,這是最高級的宮廷畫師,皇帝曾特別賜給金帶,這是種畫院最高的榮譽,但梁楷卻 不接受,把金帶掛在院中,飄然而去 ,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 善畫。師法賈師古,為南宋畫院待詔。曾置御賜金帶不受,人稱\"梁瘋子\"。他的畫以\"減筆\"之法著稱。傳世的《潑墨仙人圖》、《李白行吟圖》、《秋柳飛鴉圖》、《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梁楷的“減筆”和法常的水墨畫,是馬遠、夏珪以來水墨技法的新發展。梁楷繼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靈活運用。他深入體察所畫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簡潔的筆墨準確地抓取事物的本質特征,充分地傳達出了畫家的感情,從而把寫意畫推入一個新的高度,使時人耳目一新。
二、減筆畫風在作品的體現
梁楷在他藝術生涯的前期,曾受畫院“格律”的嚴格訓練,人物畫繼承李公麟之畫風,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質和歷史因素,梁楷憑著這股“瘋”勁,反對因循守舊,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創造發展,因而他在中國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梁楷是南宋畫家,其影響早不限于中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即被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梁楷的繪畫風格有兩種,一是從其師賈師古那里繼承而來的李公麟傳統,造型規整嚴謹,另一種體現了 “離經叛道”的大膽革新精神。如《潑墨仙人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可以說是梁楷與畫院畫風決絕后,自辟蹊徑,獨樹一幟,在繪畫創作中所創“減筆”畫之杰作。
讀梁楷的畫實際上是一種筆墨體驗,也是一種心境的體驗,更是一種禪意的體驗。筆墨”是中國畫的藝術特征,表現特征,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潑墨仙人圖》(梁楷、立軸、紙本、墨筆、縱48.7厘米、橫27.7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細筆勾出神態外,其他部位皆用闊筆橫涂豎掃,筆筆酣暢,墨色淋漓,豪放不羈,如入無人之境。作者在構造人物形象時,有意夸張其頭額部分,幾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擠在下部很小的面積上,垂眉細眼,扁鼻撇嘴,既顯得醉態可掬,卻又詼諧滑稽,令人發笑,以生動的形象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態度,極盡嬉笑怒罵之態。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詼諧的形象活靈活現。畫面上幾乎沒有對人物做嚴謹工致的細節刻畫,通體都以潑灑般的淋漓水墨抒寫,那渾重而清秀、粗闊而含蓄的大片潑墨,可謂筆簡神具、自然瀟灑,絕妙地表現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涂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 潑墨仙人圖的產生與南宋佛教禪宗思想的盛行是分不開的。此圖標題為后人所加,從其大頭鼓腹的形象來看,倒有點像當時民間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體態的描寫又有點像與梁楷同時的濟顛和尚。此圖不但體現了禪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時代的必然產物。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充分體現了梁楷對人物畫體系“離經叛道”的大膽革新精神。《潑墨仙人圖》是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可以說是梁楷與畫院畫風決絕后,自辟蹊徑,獨樹一幟,在繪畫創作中所創“減筆”畫之杰作。據畫史記載:梁楷為人不拘小節,好酒,自得其樂,狂放不羈,且任性高傲,在藝術上有自己的創見,不肯隨波逐流,因而有“梁瘋子”之稱。應該說梁楷所畫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寫照。
梁楷的另一幅“減筆”作品是《李白行吟圖》,藏于日本,系仿本,公認的與梁楷寫意真跡并不相同,而折蘆為筆的說法似也可商榷。梁楷的“減筆”和法常的水墨畫,用極簡潔的幾筆勾出了詩人李白的性格特點,而成為繪畫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梁楷筆墨的“關系結合”規律
繪畫有共同的因素,又有特殊的要素,所以異彩紛呈。在形式上,梁楷用自己藝術理想的抒寫方式,是繪畫的特殊與一般關系的體現,是畫家所表現的特殊與一般關系的反映。“筆墨”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畫藝術表現的高下、精粗;我們可以說,離開“筆墨”,不成其為中國畫,中國畫是不能舍筆墨以為體的。
(1)用筆用墨是中國畫的標準性的特征,是中國畫普遍的美的標準,特別是用筆,因其可以單獨抽出且“墨由筆出”,更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
中國畫首重用筆。從“骨法用筆”、“立形存質”,發展到用筆用墨獨立價值的強調,關捩在于“以書入畫”,所謂“畫則取乎象形”,“而指腕之法,則有出乎象形之表者”,吸取了書法的用筆意味,筆情墨趣成了中國畫欣賞內容的一部分。不過“筆墨”同時是手段。我們不必贊成“作畫第一論筆墨”(清?王學浩《山南論畫》)的觀點,如山水畫即求“筆境兼奪”。片面追求筆墨趣味,是“文人畫”沒落的原因之一,不可不引以為戒。
(2)一直有“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說法。與西方繪畫的“點線面”概念相應,中國畫為“點畫塊”。“以筆引而去之謂之畫”,“畫”擴大為“塊”。筆畫的痕跡,有粗細,有闊狹,在人物畫叫“描”或“紋”,在山水叫“勾”、“斫”、“皴”;中國書畫中,惟有粗細相同如線者,才有“鐵線篆”、“鐵線描”的叫法;點畫塊都以“有筆”為條件,要求在力的基礎上有筆意、筆法,要求“有度”,以“平留圓重變”為標準,否則視為?“無筆”?;點畫別又有“超乎象形之表”?的意味。而?“點線面?”作為描繪物象的手段而稍帶感性外,沒有更多深意。簡言之,“畫”有法,“線”不必有法,“畫”不同于一般的“線”,“線”是一般的概念,“用筆”是某種理念。籠統的缺乏規定性的說法,在現代人對“筆”所知更少的情況下,難免導致中國畫藝術水平的低下。
四、梁楷“減筆”水墨精神對中國畫的影響
筆墨善者筆簡意周,不善者錯亂蕪雜 。意象由是形,境界由是出,空間由是成,氣韻由是生。常識之板、刻、結三病,梁楷的“減筆”水墨,筆筆見形,筆路起倒,峰回路轉,點染游戲;欲樹即樹,欲石即石,“心之溢蕩,恍惚仿佛,出入無間”。梁楷似乎也參彈入畫,視畫非畫了。他的人物畫很簡單,很概括,也很生動。這三者都能體現在他的用筆上。畫中險筆很多,起粗落細,急緩輕重,變化多端;金錯刀作墨竹,山石大筆掃出。畫中有一種意念貫穿著,此念意深澹遠,故能平復筆墨的運動變化。中國畫這個體,由筆墨結成。筆、墨是結體的材料-材質,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要求及作畫觀念,形成間架、骨肉。筆、墨結構成中國畫,有自己的“關系結合”方式;種種方式中又存在共通的內在關系,充實而不窒塞,虛靈而不空疏。梁楷與自辟蹊徑,獨樹一幟,以靈活運用、簡練的筆墨,準確地抓取事物的本質特征,充分地傳達出了畫家的感情,從而把寫意畫推入一個新的高度,使時人耳目一新。
參考文獻:
[1]陳龍海.中國線性藝術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
[2]邱紫華.東方藝術與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李丕玉.東西方美術史大事編年[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11
[4]朱狄.藝術的起源[M].中國青年出版社印刷廠,1999.4
[5]陳瑞林.中國圖形藝術簡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