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今年網上熱議的“小悅悅”事件,對于有些人提出的設立“見死不救罪”提出一些見解,本文從實際出發對法律不能彌補道德的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對法律不能彌補道德的現實原因進行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對如何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合法利益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見義勇為 道德缺失 法律實施 保障措施
2011年10月13日,佛山女童小悅悅被兩輛車碾壓,18路人見死不救,引發全民熱議。10月18日,廣東省委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個部門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會后,省委政法委問計于民,征求救濟機制、獎懲機制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有人提出要立法設立“見死不救罪”,再次引發新的爭論。我認為法律不能彌補道德的缺失。
一、法律并非萬能,法律不能代替道德
法律是存在缺陷的,法律一般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而道德在約束個人行為的同時也約束他們的思想。道德所管束的問題,一般是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對個人的行為驚進行要求。人對道德的遵循是基于內心的認同以及輿論對違背道德者所產生的精神壓力。而法律一般只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規定人不能有某種行為,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保證這種約束的實現,但是人們對此是否認同不在法律的管束范圍之內。
見死不救是道德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將較高的道德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推行只能是美好的想象。道德是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的所得,是人們對這種約束的共同認同,要求人們積極主動去遵循,被動的通過國家的強制力推行的結果往往得不到想象中的結果。
二、法律懲罰的對象應當具有確定性
法律是維持最基本的社會管理秩序,對更高層次的道德要求不應該由法律來實現。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更多的國家通過制定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利益,而不是對見死不救者的懲罰。法律不能強人所難,對見死不救者的懲罰應該限定在那些附有救助義務的人,法律規定的救助義務應該是具有相對性的而不是絕對性的。對于見死不救者的法律懲處如果法律肆意擴大它的懲罰范圍是否會使得法律顯得過于殘酷而不被社會大眾所認可。法律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認可,這種法律就形同虛設。
在小悅悅的事件中,我們在批評路人冷漠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小悅悅的家長作為監護人所沒有盡到的監護職責。對于一個兩歲的女童如何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在路邊玩耍,遭遇車禍后她得監護人為什么沒有及時發現,而由別人將其送往醫院,由此可知作為監護人的小悅悅的父母疏忽職責到何種程度。社會大眾對見死不救者唾棄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如果小悅悅的父母盡到監護職責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對于法律所規定的義務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別人因為違反道德義務而去承擔法律責任。這在道德上說就是一種強人所難。
三、制定法律不等于法律能夠得以有效的執行
我們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已經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法律不是沒有制定而是制定了得不到有效的執行。得不到執行的法律只能是一紙空文。我們就算把見死不救用法律加以規定,誰又能保證該項法律能夠得以有效的實施。對于見死不救的行為我們更多的是從道德的層面對其加以批判,我們不能接受見死不救的行為都是因為從道德層面講我們對于這種行為不能接受。對于見死不救者的懲罰如果付諸于刑罰手段又有多少人能對此加以認可。見死不救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出于被救助方的惡意行為導致人們情愿選擇冷漠而避免受到被救助方訛詐的可能。對于此種原因的見死不救,我們單方面的對其進行譴責是否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言論。在不能保障自身利益時候法律強制要求我們做出犧牲那么我們的利益如何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強制性要求很可能違背人對自身利益的自然選擇,這樣的強人所難的法律如何保障實施。
四、法律不是拯救道德的有效方法
道德的滑坡是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單單的依靠法律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加強人們的道德認同感以及有效的保障措施才是提升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道德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人們一般不會認為違背道德的行為是錯誤的,就算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以促使道德規范得以實施,人們如何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反而會對法律進行消極的抵抗。
目前社會上出現見死不救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少數人自私、冷漠的心理之外,見義勇為者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也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顧慮。當“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時有發生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而選擇沉默。政府在提倡人們見義勇為的同時,也應該盡最大可能的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利益。
五、設立專項的見義勇為基金
我們看到許多的見義勇為者在保障他人的利益免除傷害的同時,自己的人身健康以及財產會受到一定的損失。我們的政府在提倡人們高尚的行為尊則時對于見義勇為者的犧牲不能視而不見。人對于自身的利益都會進行一系列的衡量,責任愈多顧慮也就愈多,在種種顧慮下在面對別人的求救時很可能就會選擇視而不見?,F行法律對于見義勇為者的保障只在于施害人的賠償以及受救助者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因為施害人以及受救助人的經濟條件使見義勇為者得不到全額補償甚至是得不到保障,這對于見義勇為者是非常不利的。有的人可能因為見義勇為行為失去了勞動能力,如果日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這使得見義勇為者情何以堪,政府不能只是精神上的獎勵而應該在經濟和生活上給予見義勇為者充分的保障。
六、設立對見義勇為者的司法救助
社會現實告訴我們,你救助的人有可能不會感激你反而誣賴是你侵犯了他們的權利。我們的道德如果被這些人如此的踐踏我們如何能見義勇為。反面教材的威力是不可忽視的,在發生各種見義勇為者反而被受救助方告上法庭時,有多少人收回了伸出去的手。我們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應該讓所有的見義勇為者得到法律上的幫助,而不是獨自面對受救助方得控訴。我們應該為見義勇為者提供專門的司法幫助,在法律程序上幫組他們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