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校人員依據《崗位專業能力標準》,加強能力素質建設,必須抓住學習環節。只有學習《標準》時強化三種意識,才能有效發揮《崗位專業能力標準》的引領、規范和評價作用。
關鍵詞:院校人員 專業能力標準 達標訓練
學習《標準》從表面看是一件很具體的事,但古人早就告誡我們,做任何事,“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币虼?,學習《標準》時,不應就事論事,以至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相反,應通過《標準》學習,提升思維層次,認清重大意義,明確根本遵循,為實踐《標準》、提升專業能力奠定認識基礎。
一、需強化科學發展意識
在去年底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胡主席高瞻遠矚,鮮明提出了“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為主線,不斷增強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能力”的重大戰略思想,為軍隊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在學習《標準》時,我們不僅要認認真真地研讀《標準》,而且要時刻銘記制定《標準》的根本出發點!試想,主管部門動用那么多人力,下那么大功夫,經過那么多反復,不斷地修訂完善《人員崗位專業能力標準》,目的是什么?我們認為,如此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從根本上摒棄“一般情況下、原則上、差不多”等粗放性詞匯,探索以流程杜絕疏漏,以標準增強素質,以績效證明能力,以科學聚積能量的有效途徑,實現由經驗型管理向標準化管理、精細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的轉變,切實提高空軍院校人員能力素質建設的科學化水平。作為個體,學習《標準》時,只有認識、認清、認準了這一點,才能自覺地融入科學發展大勢,如琢如磨地學習《標準》,以致心悅誠服地被“標準”。
二、需強化體系作戰意識
大家知道,無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中國特色軍事變革,還是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其根本落腳點只有一條,就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進而提高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能力。學習落實《標準》,提高能力素質,表面看是個體行為,其實,就人的社會性或文化性而言,人永遠都處在群體之中。而且,未來軍事斗爭特別強調的,正是體系對抗。在院校編制中,所以要設定某個崗位,就說明它是“被需要”的。具體到崗位人員,無論領導者或普通員工,都是院校的一分子,都相當于集成電路中的一個結點。只有每個員工都各盡其責,院校職能方可有效發揮。就個體而言,《標準》學習落實得如何,直接影響其專業能力,其專業能力強弱直接影響其履職盡責效果,其履職盡責效果將直接影響個體發展。就體系而言,教育訓練創新決定著教育訓練效益,教育訓練效益決定著結點功能,結點功能決定著院校職能,院校職能決定著體系發展潛能。就兩者的聯系看,個人的專業能力影響著教育訓練創新,履職盡責效果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著作戰后勤和裝備保障水平。換句話說,從體系對抗或集成發展的視角,院校教育中的任何一個結點出現“脫焊”,都會影響院校教育的整體功能。若說有差異,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學習《標準》時,只有從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視角去認識崗位職責和專業能力需求,才能從院校是戰斗力源頭、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高度去解讀《標準》,才能從整體和部分、單位和個人的緊密聯系中去落實《標準》,從而以結點優化保證體系優化,以整體發展保障個人發展。如果我們把院校教育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每個員工都是其中的一片樹葉或一根支干,只有每片樹葉的光合作用正常,每根支干的架構作用正常,人才培養這朵紅花才有可能鮮艷地開放。
三、需強化精益求精意識
如前所述,制定落實《標準》既是推進院校教育科學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也是促進個人提高專業能力、實現人生目標的需要,因此,學習《標準》時,需強化精益求精意識,努力做到全面學、認真學、反復學。所謂全面學,是指不僅要學習專職的崗位專業能力標準,而且要學習兼職的崗位專業能力標準,甚至要學習即將變換的崗位專業能力標準。如教學管理干部、教學輔助人員兼任專業技術職務者就屬于這種情況。又比如,一名講師不僅要重點學習講師的《崗位專業能力標準》,而且可以學習一下副教授的《崗位專業能力標準》,了解一下發展趨勢和未來需求。所謂認真學,是指就具體《標準》而言,從封面、前言、標準指標結構、能力標準與考評辦法到附錄等都要仔細地認真研讀,因為每一部分都有值得留意的信息。比如學習了前言,就該知道對應的《標準》有多少項一級指標,多少項二級指標,多少條能力要求,多少個考評要點,從什么時候開始執行等。又如研讀附錄后,就應了解哪些成果可以計分,哪些成果不能計分。所謂反復學,是指不僅要在特定的時間學,而且要將《標準》學習作為一項常態化任務,時不時地拿出來對照一下自己的工作,評判一下自己的業績。分析一下哪些要求是年內必須達到的,哪些是近期可以達到的,哪些要求也許是一生也達不到的??傊?,只有全面、認真、反復地學習《標準》,使其變成一個向導,一種推力,一種追求,才能促使我們認清背景,正視差距,明確需求,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達標訓練活動,提升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季羨林.源遠流長的東方文化[A].《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二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85).
[2]崔仲平,崔偉.老子譯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