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強調,電視節目不同于領導者組織下級召開電視會議。政令可以讓下級去服從,但電視節目與觀眾之間則不存在著上下級以及制約的關系。不管你在屏幕上怎樣表演、說教,甚至手舞足蹈,觀眾都不會輕易聽之任之。如果趣味不相投,觀者只要按一下手里的遙控器便會叫你“無話可說,無容面對”。因此,要讓節目有更多的觀眾就必須總重電視規律,著力以豐富的電視節目內容去吸引觀眾。
讓節目的選題、定位接近觀眾
制作電視節目,首先要推敲所選定的主題以及表現形式是否能吸引讀者,如果選題不能迎合、感染觀眾,那麼不論你在制作上下多大功夫也是徒勞。所以電視從業者要經常去思考觀眾想看什么節目,怎樣讓節目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而不是光憑自己的個人愛好去關門造車。
三年一屆的村級領導班子換屆選舉,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是件大事。而如何使選舉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讓老百姓心明眼亮,使村民們都知曉選舉中的每個程序,也是我們宣傳部門的一項任務。
怎樣宣傳普及好選舉法、讓普法節目更符合觀眾的口味,是節目定位的關鍵。當然,直接按章照本宣科地介紹選舉法,也是節目的一種做法。但這種表現形式確實缺少某些活力和吸引力。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聽到農民反映村里組織的選舉法學習,都太抽象記不住、聽不懂。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我們對節目的形式進行了調整。在民政部門和鎮街領導的協助下,我們對一些選舉操作程序比較規范的村子,進行了選舉的紀實性報道。節目通過實例向廣大村民介紹了選舉法的相關內容,受到了農民們的稱贊。他們說:光靠念文件,不如電視片的示范,電視節目讓大家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節目走近了生活,它的內容和形式迎合了廣大群眾的心理。如此,電視節目就會常辦不衰。
尋找與觀眾的共鳴
20世紀80年代初,住大雜院,院兒里的小孩子多。他們整日“東打西殺”站不住腿腳。一日,閑暇無事,找出磁帶,放一首中國少年銀河藝術團演唱的《歌聲與微笑》,童聲誘耳、心情豁然開朗。無意間發現紗門外一群頑童老實地站在那里聽歌很是入神,讓人覺得好奇。今細想,這便是一種感染或曰共鳴效應。
共鳴是一種人物、事物間的溝通。有了共鳴就有了共同語言,而正是這種共鳴因素拉扯著人們,是他們離得更近。
《焦點訪談》是個名牌欄目,他之所以能夠常年不衰并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認可,是因為它多以事實說話、揭露腐敗、弘揚正氣。它的節目定位和內容都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它與十幾億觀眾始終保持著某種共鳴。
發揮好音響的作用
可以說,在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里,音樂應該算是最具有感召力、影響力的種類之一。就電視而言,音樂在改善節目的整體面貌、提高視聽感染力方面起著不小的作用,其作用往往無可替代。電視節目,特別是一些紀實或非紀實性的電視作品里,音樂在配合其完成情節的講述,內容的展開和情感的抒發、鋪墊等方面也常充當著點睛之筆。
紀錄片《老夫少妻》講述了一對望年夫妻的婚姻故事。婚前,女方家長極力反對他們的戀愛。婚后,夫妻第一次到女方家認親被拒之門外。15年后,丈夫與年齡相差40有余的妻子帶著13歲的女兒,再回娘家認親。在返鄉的公交車上一家人歡聲笑語,分享著就要認親的幸福。這時片子的現場聲減弱,歡快的音樂起。音樂烘托出人物興奮、愉悅的心情,同時也把觀眾“帶進”了故事。
觀眾也為這一家人將要圓認親夢而高興。在音樂的烘托下片子出現了情緒節奏的高潮。
幾番周折老夫少妻的第二次認親又被強硬地拒絕。興奮而來、悲傷而歸。深夜,一家三口被哄趕出門,他們步行在田間歸家的路上。
記者問女主人:“以后還來認親嗎?”女主人沉默眼里閃著淚花:“等我孩子長大了,考上大學,考上名牌大學,再來”女主人哽咽了。這時帶有幾分凄涼、感慨的音樂起,音樂一下子抓住了觀眾那顆被故事情節而牽動的心。使觀眾的情緒與故事情節的發展交織在一起。
當然音響也是雙刃劍。它既能烘托情緒、營造氣氛,也會因利用不當而使節目減色。常有一些編導不視節目的具體情況,把配樂當成一副提高節目質量的靈丹妙藥,總是一概將配樂從頭到尾鋪墊一遍。很像商場或是飯廳里播放的背景音樂,它始終響著但并不考慮聽者是否接受。
多找變化避免平淡
一般的消息類節目,如果報道本身的文字內容就不“醒”人,形式又多是解說附加畫面,那節目自然就容易讓人感到平淡。
如何避免節目的某些平淡,筆者認為,如果在節目的前后期制作中,注意拍攝抓取并積極提煉使用同期聲,則有利于改善其節目內容及形式上的平淡。
在節目中,雖然有時候每段同期聲的言語并不多,但它往往與解說之間的相互呼應和補充形成了某種節奏、音質、音色等方面的對比,從而產生出各種變化。這樣,報道貼進了現實,那些鮮活、恰當、簡練的同期聲無疑對增加節目的活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對檢查中發現的那些安全隱患問題,在電視畫面的處理上也不都一帶而過,而是根據情況做有意的強調。如,將畫面定格特技處理,同時加字幕作點題提示。被定格的電視畫面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正常的觀看瀏覽速度,引起觀眾的特別關注,從而增加了內容的可視性和展示比重。
所謂平淡中找變化。首先要在節目內容的選擇和組合上多想些辦法以增加其活力。同是唱一首歌,普通農民與歌唱家相比自然顯得遜色,但農民的某些土鄉土氣又多顯生機。同理,電視節目中的一些內容,由解說詞交代和同期聲表現效果各異。前者規范,后者鮮活,而往往越規范越顯平淡。
在電視節目形式上尋找變化,則多是將節目音視頻中的某些平淡因素,以一種與之相比具有較大差異的內容因素去進行沖散重組處理。當然這種沖散重組的過程也是在努力尋找和體現形式上的變化和新異。同時它也是一種內容和形式的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