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向前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富足之余,精神世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里的變化我指的是負面的。這種變化是多元的,但是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這就是社會危機感。危機感就是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又渴求信任的一種矛盾心理,通過實踐來分析它產生的原因,以求解決之道。
關鍵詞:危機感 異化 化解
何為危機感?危機感就是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又渴求信任的一種矛盾心理。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就是諸如對童阿姨救人之舉的大肆頌揚。在以前,這本是一件很普通的好人好事,可是如今被大家渲染的如同社會的救世主,可見民眾內心的浮躁與不安。
那么危機感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壞處?危機感使人們的幸福度降低。社會是浮躁的,人心也是浮躁的,它使人們產生相對剝奪感,人們越來越難做到知足常樂。另外,它造成了傳統道德的遺失。當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處于這種危機感之下,整體誠信就會下降。大家所思考的不是如何構建和諧社會,而是如何來保全自己。
危機感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是人的異化歷史;異化是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馬克思看來,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根源是勞動和資產的對立,表現為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人的異化表現為人的主體性的喪失,個人與社會失去了距離,個人對社會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與批判的空間。1如今出現越來越多的長期性的甚至一輩子的房奴、車奴,這些人在壓力之下只有更加努力掙扎去適應社會,為擺脫這種身份耗費自己大半輩子的心力,根本就沒有多余的力量來為自己尋求其他的出路,即使上網謾罵一片,可下了網還是繼續自己的奴隸生活。
二是源于網絡傳播的巨大影響。我們處于一個泛傳播、混傳播、偽傳播和擬態環境的時代,傳播無處不在,公私議題交替傳播,媒體時刻在改變著社會事件的形象和制造影響?,F實是被媒體形塑的,導致對個別壞事的不良影響無限擴大,使人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無法分辨真假,從而對社會充滿不信任。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禮儀道德,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渴望以善為先的。
三是缺乏信仰,沒有精神寄托使人容易迷失自我。不知是誰說過,中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給自己的精神套上枷鎖;現代人之所以產生生存和信仰的雙重性危機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信仰,或者說信仰不堅定,我國目前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主流文化思想體系,在外國文化的沖擊之下,人們一旦受到誘惑就很容易脫軌。
四是缺乏個人需求的有效宣泄途徑,使民眾情緒得不到盡情的釋放。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轉型的加劇,群體性糾紛日益增多,其參與者想通過發起糾紛來表達自己合理合法或雖不合法但有自身情理依據的某種意愿。 如國有企業改革、 農民工、 城鎮下崗和失業工人再就業, 非法集資及金融糾紛、 征地拆遷和移民搬遷、 信訪和上訪案件等。
五是經濟的過快發展使貧富差距拉大,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人們的相對剝奪感越來越強烈。導致人們一味去追求經濟收入的增加,沒有過多的精力去關心周圍的人和事,讓社會愈加冷漠。幾乎每個人心里都存著對生活的不滿與委屈,可是又無可奈何無法對抗。
六是生物科學與科技的發展使人類恐慌。克隆技術讓人類開始懷疑自己生存的世界,生產的發展帶來的環境和生態惡化,各種天災的慘痛經驗,各種世界未解之謎與對外太空的了解與好奇,以及蠱惑人心的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都令人們多少會恐慌,也覺得無比的刺激以至于不那么冷靜客觀。
七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中國特色道路上正處于摸索階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黨的政策變化快,人們的行為也要隨之調整改變。人們對身邊的事物失去掌控,缺乏安全感。而且我國這樣一個有著2000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對人民權利的不夠重視與外國文化中人民主權思想的沖擊讓我國人民心中產生不滿。
這所有的復雜不安情緒通過網絡匯在一起迅速發酵,讓大家的神經緊繃,可是又找不到有效的出口。精神上沒有歸宿,而中國人最講究歸宿,像成語中的落葉歸根。連西方的圣經中都有“上帝的歸上帝”。有調查顯示,二三線城市人民的幸福感遠遠超過一線大城市人民的幸福感。以前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農婦山泉有點兒田”,相信這也是億萬網民共同的心聲和精神歸宿,這就是幸福生活。
那么我們要如何化解這種危機感呢?一方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會自動消解掉一些不好的東西。中國自古以來的“禮義”、“仁愛”思想在社會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國家要多關注公民權利。通過立法、執法、私法的齊心協力,建立以司法為中心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切實樹立和保障司法公正的權威和形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三,逐步建立起主流文化思想體系。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應該是并駕齊驅的,在經濟飛速前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文化的發展。只有建立起主流文化體系,才能聚集社會的凝聚力,增強人們的抗壓能力。
我國人民的社會危機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發展才產生的,雖然不是迫在眉睫但也十分嚴重。我們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不僅關心人民的物質生活,也要切實關心人們的精神生活。也許經過經年的努力,國家會帶著社會里大部分人進入和諧社會而不是少數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
[2]沈湘平.現代人的生存焦慮 [ 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 , ( 3) : 21- 23 .
[3]吉登斯,安東尼.現代性的后果 [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0 .
注釋:
[1]李令.論人的異化與教育[ J].教育評論,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