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數學教學的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生由于對數學學習心存一份偏見,認為:數學難,過去的沒 有學好,現在的也學不好.這樣有這種思想的人,一兩次沒有考好,就認為以后永遠也不會再學好,由此產生自卑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這些自卑心理、厭學心理、和依賴心理的障礙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制約、阻礙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數學教學效益降低,教學質量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學生產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教師、家長、社會方面的因素,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如何引導學生克服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增強數學教學的吸引力?我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 激勵學生奮發向上,解除學生的自卑心理
小學生經歷由兒童到青少年的轉折期,他們富于理想,上進心很強,但也容易受挫折而一蹶不振.所以在教學中應采取以鼓勵為主的教學方式.刺激學生上進心心理的萌生,促進上進心理的發展,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因而,對待學生提出的簡單幼稚的問題要熱情回答,對處外錯誤的問題也要耐心糾正,并看到其中的正確部分,對有創見的問題要給予科學的誘導,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并肯定其創造精神。
比如有一個智力比較差,平時最不愛問問題的同學問我:“老師,經常說求三角形的面積時,要底乘高除以2,我就不知道為什么底乘高還要除以2?”我沒有責怪她,便坐下來耐心地給她講解.最后她懂了,也高興了,如同是第一次獲得了大勝利.教師表揚她,我班多了個勤學好問的好學生,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如果我因為她智力差而不耐心幫助,也許今后她也不向老師發問了,一點剛萌發的學習積極性就被打消掉了.
二、培養興趣,消除依賴心理
興趣是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特征,是人們從事某種工作一種良好的情緒.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在他還是少年時代就對他的數學老師所講的“皇冠上的明珠”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并終身為之奮斗.青少年時期的伽俐略,父親安排他學習醫術,可他對數學發生了極大興趣,常常偷偷地在醫學書中夾上歐幾里德幾何和阿基米德數學書。
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有了興趣,就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為之追求,學習上的被動和依賴心理自然會弱化。
興趣可以培養,即可以通過某種刺激來形成。例如在教學中聯系實際講講所學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恰當的比喻,提高教學語言的趣味性,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探究討論等都可以達到刺激學生的興趣產生的目的。如在教學求多邊形面積中,為了提高學生對這節課的興趣,事先讓學生準備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學過的基本圖形。(課外學生自己動手做,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再讓學生從玩過的七巧板引入,用自己手中的簡單幾何圖形,可以拼擺成什么圖形?如何計算它的面積呢?請同學們按四人一組用自己進行操作,并探討如何計算所拼擺的圖形的面積。然后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因此,學生幾乎整節課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求組合圖形面積”的問題上進行操作和探討,這比教師邊講邊操作要好得多。也使學生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盡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形成,有利于消除被動和依賴心理。
三、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消除畏懼心理
有些學生特別是差生常常認為:數學難,不易懂,尤其是圖形問題和應用題。加之過去的沒有學好,現在的學起來更不容易。當學生遇到難的例題和難理解的內容時,因而產生畏難情緒。我們需從學生實際出發,鋪設臺階,降低坡度,調整教學節奏,立足于學生聽懂和理解。
比如教學“組合圖形面積”我先請同學們從這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中挑幾個,拼成一個較復雜的圖形,并想想你拼的圖形像什么?來認識組合圖形,再探索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把重點放在學生思考理解把簡單組合圖形分割或添補成已經學過圖形的方法,明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思路。使學生明白,對組合圖形分割和添補的意義,以及分割和添補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分割和添補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把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圖形。由此可見,難的數學問題,也不過是由兩個或幾個簡單的問題組合成的。如果,我們善于把復雜的問題分解,那么復雜就會變得簡單,困難就變成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