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并不是單純的講述生物本性與生殖,而是涵蓋了能夠解釋種族綿延、社會結構完整以及社會穩定等相關內容的所有問題。男女雙方相互結合組建家庭,生育子女共同將其撫養成人,適當時間下完成社會繼替,這就是我們普遍認同的生育制度。本文重在闡述生育制度中的三大支柱如何發揮其維護社會完整穩定的文化保障功能。
關鍵詞:生育制度 社會結構完整 婚姻 三角結構 社會繼替
一、引言
潘光旦在為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作序時曾將自己的作品與之做過比較:認為自己屬于生物學派,繞過制度的根源著眼于問題,旨在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改革的意見和方案;后者則屬于功能學派,注意制度本身,在于解釋以種族綿延為起點以制度完成為終點的社會和文化。這樣一番點播使讀者對書的性質有一個方向性的理解,之后書中分生殖撫育、婚姻家庭、三角結構、繼替續絕等多個模塊對生育制度進行說明,其中生殖、婚姻、繼替是生育制度維護社會結構完整的三大支柱。
二、生殖的意義在于實現種族延續
“種族需要延續”是發生生育制度的基礎。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援引馬林諾夫斯基關于大洋洲羅布里恩德群島島民的研究成果,探索得出生育制度可以滿足人類基本的性需要但是包括求偶、結婚、撫育在內的生育制度并不是為了滿足性欲而形成的。正如馬林諾斯基所言“生殖作用在人類社會中已成為一種文化體系。種族的需要綿續并不是靠單純的生理行動及生理作用而滿足,而是一套傳統的規則和一套相關的物質文化的設備活動的結果。”①
生殖是一種生物現象,人類社會利用文化對此進行規范。撫育是生殖的后續環節,是給予新生命生活上的供養,其中社會性撫育對于孩子的成長、新社會分子的培養以及種族的綿延與生理性撫育同等重要。為了克服生物自私性,人類結成社會來“迫使”個人損己利人,以個體的死來成全種族的延續,以兩性的分化來成全社會的完整。社會完整成為個人健全生活的條件,社會穩完整依賴于人口穩定和社會分子的新陳代謝,人為的保障社會結構的完整這就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生育制度,也同時體現了生育制度的任務——供給新的社會分子。
三、社會撫育的完美搖籃——婚姻
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講明,社會之中兩性分工和撫育作用要求男女以婚姻的責任制形式結成夫婦,組成家庭。羅布利恩德島民與托達人的研究實例證明生物本能性不足以擔當社會雙系撫育的解釋;將撫育歸結為愛屋及烏的夫婦情感眷戀也很不牢固;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因為要共同撫育兒女,兩性需要有能夠長久維持的感情聯結,它是人們能夠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擁有法律維護的秩序規范,它就是婚姻。婚姻是嚴肅的事實,一方面像“私奔”這類沒有履行恰當的婚姻手續是不被社會認可的,另一方面婚姻里發展出關于亂倫的禁律。社會越發展越重視外婚的積極作用,通過強烈的責任形式不僅限制了性的越軌,規避性因強烈感情沖動而對社會結構完整產生的破壞,還以一種極富情感性、創造性的方式加強社會團結和促進文化交流。不論中外,婚姻都攜帶著或濃或淡宗教色彩,例如西方的牧師、教堂,中國的姻緣、祖宗,其實都是在增強婚姻的文化說服力。
正如幾何里的三角結構穩定性極強,父母子三方構成的健全的三角結構也是婚姻持久的保證。不管是《生育制度》中舉出的廣西花籃瑤中將“婚宴酒”延遲至“滿月酒”才舉行的例子,還是現在社會很多父母懷有的“為了孩子也不能離婚”的思想,足以說明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俗語講“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一定的道理,迫于生計壓力夫婦雙方需要長時間勞作,彼此情感上的聯結遲早會磨滅殆盡,此時寄托雙方理想的子女成為龜裂生活的粘合劑,并將夫婦雙方的未來具體化,使戀愛精神更長久的注入到婚姻之中。
四、通過繼替過程實現社會的新陳代謝
社會繼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采取世代交替的形式,遵循親屬原則。人們所有行為都限定在一整套系統的文化規范之中。由新社會分子填補社會結構缺額的社會繼替成為生育功能中完成社會新陳代謝的實現過程,新社會成員的入社資格和享有權利需得從原有社會之中獲取,也就是說新社會成員在繼替過程還總是被動的,它需要等待舊社會成員的退出,不可避免的世代交替和親屬原則都為社會繼替買下了親子矛盾的隱患。
社會繼替必然涉及到世代間地位、權力、財產以及相應的社會義務等的傳遞,為了保證社會身份的完整性,在繼替過程當中單系偏重逐漸壓倒雙系并重成為最合宜的方式。回顧整個生育制度,繼替與撫育的“單雙矛盾”造成社會結構中不可預防的漏洞,人們也發展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一方面父母運用觀念樹立的方式,對得不到繼替權利的兒女灌輸疏離和“本分”的思想,例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另一方面是利用婚姻配偶的選擇中和生育制度的過失,江村通行的中表婚姻對此進行了解釋。繼替兩代人數的不對稱性是社會繼替的又一大問題所在。要解決以多繼少的問題,首先要使沒有繼承權的子女獲得繼續生活的機會與發展生活的權利,其次是平衡彼此間的家族義務,然后才能得到家庭團體的和平默認。存在以多繼少的難題必然存在“后繼無人”的困窘,也就是所謂的的繼替不足。生育是一項社會性的事物,文化上的認同可以跨越很多生物意義上的障礙,面對繼替不足的窘境,很多人選擇用社會性的親子關系來代替生物性的親子關系,如自由領養或者在親屬之中選擇一個較為適宜的領養對象。也有正面更改繼替一貫性的解決方式,只有女兒的家庭可以通過入贅的婚配來解決繼替的困難,例如花籃瑤中男女皆可嫁娶的習俗。
五、總結
費孝通先生將功能主義理論貫穿《生育制度》全書,大至生殖撫育、婚姻繼替等生育制度的骨骼框架,小至情感轉變、領養續絕等內外填充都做出了交代。雖然存在一些限于時事發展的瑕疵,但仍然是解釋中國乃至通透中西《生育制度》的學術經典。
注釋:
[1]馬林諾斯基:《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40年,第26—27頁。
[2]凡未注明出處者均引自: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陶格斯從“以多繼少”到“以少繼多——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
[3]余紅,錢靈犀.費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義社會學[J].江西大學學報,1990
[4]費孝通.從馬林斯諾老師學習文化論的體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5]李嘉敏,李楓.讀〈生育制度〉的諸多啟發和思考[J].法治與社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