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于2011年11月3日~6日在北京展覽館召開。《投資者報》副總編輯陳元地在金融名家講壇上,深刻剖析了股市中“一賺二平七賠”這句名言背后的根本原因。
在股市中,從心理素質到專業(yè)能力,有許多障礙阻礙著人們去執(zhí)行“低買高賣”的簡單道理。
恐懼和貪婪的牽制
“低買高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理解和操作的事情;然而到了股市中這一簡單道理就變得很復雜。
例如,實際生活中,賣一樣東西,價格更低的時候要把它賣出去,估計是90%多的賣家都不會接受。但是股市中的結果卻是“一賺二平七賠”,也就是大部分人做著的卻是“高買低賣”的事情。
這首先是心理的牽制,即恐懼和貪婪。
恐懼和貪婪的結果是什么呢?陳元地解釋道:“雖然那天你覺得確實是不該賣出,然而那天多數的股票都在跌停上或者是下跌中,晚上你就輾轉難眠,于是第二天就在這種情緒下賣出;有時候你會覺得明天怎么也得等一個反彈,然而到了第二天早上操作時又全都下跌,這時候很多人確實是難以忍住。于是就產生了‘高買低賣’的結果。”
這其中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即剛剛跌一點的時候多數人覺得無所謂,跌5%、10%的時候都沉得住氣,“而跌到50、60%該拿錢進場的時候,多數人做的決策肯定是賣出。”陳元地說。
比如2008年QDII從一塊錢跌到三毛多錢的時候,很多人把它贖回了。跌了那么多為什么會贖回?那是因為恐懼和貪婪的情緒在作祟。
操作方法很重要
股市操作比較復雜,不同市場情況需要完全不同的理念、思路、操作手法。
“平衡市原則是做高拋低,牛市是持股不動,熊市是持幣不動。把平衡市、牛市、熊市都玩透了很難。”
要想在不同市道中游刃有余,需要極強的判斷力,要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己。
“剛開始被套的時候大家覺得沒事,先套一點,你不知道你可能套一個階段。所以最初要做一個止損,股民進股市做投資人的第一節(jié)課應該是學會是止損,然而絕大部分人是不會止損的。”陳元地給在場聽眾解釋了止損的重要性。
他表示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拋掉了股票后,等市場漲起來的時候是還要追進來的;在2300點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拋掉了,但是在2350點的時候還要買進來。可能有的人就不敢了。
最后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覺得賺了一點錢就老是按照那個方法走,以為還能賺到錢,可是指數若漲了一倍,得計算一下用自己的方法賺到的錢有沒有一倍。
“一定要在大牛市的時候把錢賺足了才能夠抵消平衡市和熊市的虧損。大牛市的時候你很高興,10萬入市賺了一兩萬,覺得比銀行存款高多了,你覺得很知足,就一直跟著這個市場往下走;調整市來的時候會跌去60%、70%,這時候如果沒有在大牛市中把錢賺足,當平衡市和熊市來的時候就變成七賠了。”
陳元地接著解釋道,熊市多數人其實持有的時間還是挺長的,不會止損的人賠了10%不走了、20%不肯走,要到50%、60%的時候才走。
搞清楚股票為什么漲
為什么七賠的情況下還有那么多人在股市里待著?是因為在里面賺的倍數超過房地產和黃金。然而方法得當的人微乎其微,90%的人都看到有錢賺,可是不知道哪些股票在賺。
“股本越大,凈利潤漲得高,漲幅偏小;股本小的,凈利潤漲得小,漲幅偏大。”陳元地在現場用PPT為聽眾對這句話進行了展示。
從1998年8月到2008年8月,鹽湖鉀肥股本放大近4倍,凈利潤漲了35倍,股價漲幅34倍;而金融街股本放大31倍,凈利潤漲了146倍,股價只漲了20倍。
然而,多數人進股市都是亂挑股票,不知道這個公司是在哪個行業(yè)中,成長性大不大也不清楚。
股市中迷茫的三類人
對于股民這個概念,吳敬璉認為股民不能叫股民,而叫股東。股東什么概念?陳元地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的朋友開了一個餐館,邀請你入資,這時候你不就是股東嗎?你做那個股東的時候肯定得問你的餐館賺不賺錢,年底給我分紅嗎?這個錢是留著運作還是年底給我們分紅?”
可是一到股市上就沒有這個理念了,根本就不知道是在做股東,什么分紅不分紅無所謂,這些不知道自己是股東而只為差價而來的屬于買股票中迷茫的第一類人。
第二類人是聽朋友的話來買股票的。“我有一個朋友認識科利華董事長,按董事長說的買了他們股票,23元買的跌到18元,問董事長股票怎么跌了,董事長說沒事,錢馬上就來了;就因為認識董事長就牢牢握著不放,K線圖、股價都不管;后來董事長跑了,到后來等他朋友出來都跌到2塊多錢”。陳元地以生動形象的例子講解說。
第三類人消息不靈,不認識大財團、董事長、有實力的朋友,于是就研究技術。這類人比第二類人有一定進步。“估計在場各位多數屬于這種,然而硬的技術沒有用,將技術跟上市公司整個經營結合,以及跟不同市道結合,才能做到有效果。”做這種技術型的短線炒作要融會貫通,不是學了K線圖、波浪理論就可以的,有些理論今天管用明天不見得管用。
在陳元地看來,成為贏家的辦法有三個:第一,不看大勢,選好企業(yè),長期持有;第二,做好波段;第三,做市場趨勢,跟著資金進出。這三種能成為贏家的方法,在勞累程度上,第三大于第二大于第一;在心態(tài)上,第一要超過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