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公募基金固定收益大佬離職了。”11月23日,一位固定收益基金經理對《投資者報》記者透露,原華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楊愛斌于11月初離職。
楊愛斌成為近一個月內,繼原華富基金固定收益總監曾剛、嘉實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劉熹之后,第三位離職的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負責人。“這暗示著固定收益投資領域也進入了一個人才流動性較強的時期。”上述基金經理分析。
據記者了解,3位總監去處不盡相同。曾剛選擇繼續待在公募基金業,而楊愛斌和劉熹可能離開。
談到離職,劉熹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未來會繼續做債券投資工作,不過還沒決定最終去處。”他說會先休息一段時間,想想債券投資更深層次的問題。而據接近楊愛斌的人士透露,他可能轉戰私募。
楊愛斌或投入私募
楊愛斌并非基金經理,所以他的離職不需公告。
資料顯示,楊早期在平安保險集團從事債券投研工作。既管理過分紅組合、團體退休金投資組合,還擔任組合管理部副總經理,對年金等領域非常熟悉。進入華夏基金后,長期任固定收益總監和投資決策委員會(固定收益)成員,全面主持華夏的固定收益投資管理工作。
一位接近楊愛斌的人士分析:“楊愛斌是華夏固定收益投資部門的靈魂人物,他主要的貢獻是對公募、社保、年金等領域債券品種大投資方向的把握上能力突出,離開后對該部門可能帶來較大影響。”
楊愛斌對華夏固定收益投資部門影響較大的一次,是促成2005年5月華夏對債券基金發展的決定——“不和別人去比收益排名,要做低波動性、低風險的產品。”
當時,固定收益基金正遭遇困境,國內十多只債基多數規模都是越做越小。固定收益業務出色的美國富達基金,啟發了楊愛斌,他們的主要管理手段就是保證債基的低風險、穩健風格,使其與投資者的期望相一致。
對于他可能轉投私募,接近楊愛斌的人士認為:“現在債市投資機會明顯,買點好些的企業債,做私募一年10%的收益還是可以做到。干個三五年不比其他私募做股票的差,也會好于在公募基金的待遇。”
三痼疾加劇人才流失
與楊愛斌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劉熹。劉熹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債券投資的專業人士,做債券相關工作約18年,做了9年債基經理。截至11月18日,由劉熹管理的嘉實穩固收益在77只二級債基中排名第6,嘉實債券在72只一級債基中排名第18。
進入嘉實前,劉熹曾在平安證券、平安保險、招商證券等公司從事債券研究。2003年2月加盟嘉實,開始任社保債券基金經理,后任公司投委會成員、固定收益部總監。
據上述基金經理分析,3位總監離開公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募基金的競爭模式可能不適應未來市場。“現在公募基金拼相對業績會有問題,比如很多債券基金也被要求做一些風險高的投資策略,這會讓債基投資的本質受到改變。”
第二個原因是在基金公司做債券并不被重視。“基金公司對債券投資的重視程度不如股票,畢竟股票在收費、盈利模式的比例上大于債券。”
第三個原因是債券人才培養周期更長,債券投資更枯燥。“股票投資中每只股票不一樣,一些新誕生的行業和新的盈利模式,都會帶來新鮮感,而債券就稍微枯燥一些,做了那么多年還是那個樣子。”
上述基金經理表示,目前愿意從事債券投資研究的人才偏少,加上資源的傾斜度也不夠,債券基金經理可能會后繼乏人。
債基前景或比股基樂觀
在劉熹看來,未來債券基金的投資前景比股票基金更樂觀。“中國資本市場環境比較惡劣,尤其是股票重融資、輕回報是不可持續的。而債券基金未來趨勢相對股票基金會好些,它畢竟每年有利息收入,同時還能取得資本利得的收益。”
或許正因如此,不少專做股票投資的基金公司,最近兩年都成立了固定收益投資部門,并拓展產品線。這既帶來了債券投資部門地位的改變,也使得債券投資人才太少的局面暴露,加劇了基金公司的爭奪。
債券基金被寄予厚望的一大原因,是占比仍太低。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全球共同基金資產中23%為債券基金。相比之下,國內占比僅5.86%。
“美國債券投資市場很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可以使用的工具較多,如做一些掉期、期貨、期權,這在國內少很多。”在劉熹看來,工具不完善是基金公司發展債券基金頭疼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