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鐵路本是利國利民,造福后代的好事。現如今卻陷入資金、黑幕、污染、強拆的泥淖中,媒體與公眾的質疑和討伐聲此起彼伏。在這些聲音的背后,我們是否應當更加理性地看待全國高鐵的慘淡現狀呢?
我們仍需指出的是,在炮轟4萬億投資以及高鐵大躍進建設的同時,應當思考的遠不只是還缺多少錢、還要投入多少錢、還要籌借多少錢,而是怎么計劃、怎么使用、怎么規劃的問題。
中國高速鐵路如何走出“迷霧”,這個道理已經很明白:腳踏實地。
姜文導演的電影里不是有這樣一句話,“步子不能邁大了,否則要扯著蛋”。套用在當下中國高鐵的困局里同樣適用。
輕易就能立項審批,動輒就可破土動工,從表面上看這是資金鏈的斷裂,從深層次講是當年盲目上馬,“多快好省”大步跳躍的惡果。
不僅僅是高速鐵路,上至修機場、鋪高速、立高架橋,下至倒期貨、炒股票、市場運作。當國家資本越來越雄厚,當技術力量越發新銳,當市場運作越發熟練時,任何明智的投資決策者,不宜對鐵路建設采取太過直接干預的做法,忽冷忽熱,因噎廢食。
更重要的是,當前中國鐵路建設依舊落后于世界,中國人均擁有鐵道里程數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不是單純的資金問題,短缺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我們落后的也并非技術。
這其中包括科學可持續的前期規劃、配套設施的合理運用、資本的優化管理、相關法制的逐步完善,安全與質量、投資的透明與監管、對外宣傳的措施等等,高鐵建設和運營還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完成。
捫心自問,一度“大躍進”、“大爆炸”似的高鐵立項審批,是否應當回歸到更加理性的規劃與投入。讓某些項目停工、半停工反倒是一件好事,讓我們有充分時間來考慮政府性的基礎性投資是否值得、是否合理。
鐵道既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需要盡快彌補,就決不能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隨意態度,需要從本質上思考當前的發展瓶頸。
因此,只有真正打破鐵路系統的“落后”構架,堅定地朝市場化前進,真正讓資產成為收益而不是累贅,真正實現高鐵自我造血和可持續發展,真正杜絕時有時無的“大躍進”,才能擺脫這樣一個吞噬納稅人資金的惡性怪圈,實現中國高速鐵路的良性發展。
如此一道算術題,于家如此,于國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