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規發布之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近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銀監會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強調,要加強合規風險管理,高度關注歲末年初的資金運行特點,嚴格執行存貸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
這是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后,銀監會的又一個“必殺令”,其結果是短期產品銳減,非保本占比增加,銀行理財市場在監管要求下日益規范。
下半年三大特征
今年以來,鑒于銀行考核壓力,短期化、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來勢洶洶,即便是下半年,產品的發行也是分秒必爭,絲毫不敢懈怠。
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呈現出三個特征。
第一,發行數量依舊較大。據財匯統計數據,自今年7月1日至11月22日,各商業銀行共發行了10060款銀行理財產品,單從產品數量上看,這已與今年上半年的產品總數旗鼓相當。而根據媒體報道,各統計機構的上半年數據均在8000~10100左右。
根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的統計,下半年的月度發行量整體上較為平均,一般保持在2000~2100多款左右,以三季度末節點最高,為2184款。而從每月前22日的同期數據比較來看,發行步調相似,在1500左右,11月份的發行數量最高,為1554款。
第二,投資方向趨同。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投向主要集中在以組合分配為主的綜合類,以債券和貨幣市場自由組合的債券貨幣市場類,以及未明確標注投資對象的其他類。
第三,短期產品銳減。30天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從7月的660款到10月的460款,明顯減少。而根據每月前22日的同期數據,前三月的月內產品數均在400款以上,10月環比下降了近28%,11月又環比下降約34%,為224款。其中,11月發行的7天以下(含7天)的產品僅為56款。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個變化與2011年9月30日銀監會下發的 [2011]91號文直接相關。
該文指出,“應重點加強對期限在一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規管理”,以“杜絕不符合監管規定的產品”,其實質是要預防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短期、超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存,防止商業銀行在月末、季末變相調節存貸比等監管指標,進行監管套利?;诖宋募鞯乇O管部門在受理理財產品報備時,明顯加強了對短期理財產品的限制,導致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回落,短期化有所減弱。
“保本”字樣漸去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理財市場,近日,《投資者報》的記者通過致電和實地走訪了京城的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銀行理財業務拼搶“火藥味”十足。
日前,記者在銀行遇到一位王女士,因為要購買他行的理財產品,急需轉賬,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遲遲不到賬,跑了好幾次,王女士心里很是生氣,只好在銀行坐鎮監督,向柜臺申訴。
“對面民生的產品多,收益還高,我打算上那邊去買,結果就匯不出去了,昨天等了一個多小時,說機器故障,今天又不行,不讓錢出去?!蓖跖肯蛴浾弑г?,“再不趕快,那邊馬上就賣沒了。”
在走訪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個變化。理財人員均表示,現在的保本型產品很少,一些股份制銀行直接表示上級有規定,沒有保本類產品,需要承擔風險。而大多數銷售經理也明確向記者表示:“保本字樣一般也不會出現在合同上?!奔幢闶秋L險等級較低的產品也不例外。
對于保本產品減少的現象,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財經所副所長羅志華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的采訪時指出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從商業銀行的資本計算標準來看,保本類理財產品將作為表內業務計提風險資本,從而消耗商業銀行的資本;另一方面,保本類理財產品在適用會計科目上缺乏標準,一些商業銀行將保本類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作為存款類和保證金類科目核實,按照要求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當前,上述準備金率合計在25%以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20%,超額存款準備金率5%),商業銀行繳存上述準備金將損失大量有效資金,大幅增加了資金募集成本和機會成本,導致該類理財業務難以開展?!?/p>
“非保本理財產品與保本理財產品不一樣,并不作為表內業務,而是作為具有典型中間業務特征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核算。因此長遠來看,只有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才有可能成為推動商業銀行向中間業務轉型的重要業務,商業銀行發展非保本理財產品業務符合這一發展規律。”羅說。
理財業務新問題
央行11月16日發布《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表外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存款替代特征,已成為商業銀行競爭客戶資金資源的重要方式。
雖然“緊箍咒”會讓人頭疼,但是理財規范確是蓄勢待發。在記者的走訪中,也明顯感覺到了銀行理財服務的日趨規范,而隨著《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等新的法規陸續出臺,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梳理和規范,向著規范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面對近期一系列政策的推行,羅志華表示,在投資者保護機制上,銀監會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有了明顯的效果,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已經基本告別了過去幾年前的典型亂象,而進入規范軌道。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趨勢沒有發生改變,商業銀行以代客理財為主要中間業務的轉型趨勢也沒有發生改變。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當前存在的問題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誤導銷售損害投資者利益’轉向‘變相高息攬存、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等問題上來。這些新問題已不是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問題,而是影響貨幣政策與監管效率的問題。”
而在表外資產風險控制方面,羅認為,商業銀行的這些列入表外的代客理財資產,其實質是運用了信托原理的代客理財業務,也是值得鼓勵的中間業務。對于商業銀行的表外代客理財業務,監管部門可參照針對信托公司信托業務的凈資本管理辦法,對商業銀行表外代客理財業務實施凈資本管理,以影響其業務方向和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