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歐元區局勢正在日益惡化。各種事件表明,貨幣聯盟存在缺陷并需要得到糾正。不管決策者和選民是否愿意接受,市場顯然是這么認為的。
正如我們此前所說,歐元區的貨幣聯盟程度“過高”,而財政聯盟程度“過低”,所以,我們分別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得到兩個結果:要么“增強”財政聯盟,這是市場普遍傾向的解決方式;要么“減弱”貨幣聯盟,結果就是歐元區分裂或解體,但這個結果不那么受歡迎。
遺憾的是,目前17個歐元區成員國似乎不愿意、也無法迅速就財政聯盟的合理形式和必要程度達成共識并予以實施,而這會把歐元區推向另一個結果,那就是無序分裂。
誰可以阻止這個結果發生?我們很容易地聯想到了歐洲央行。
適時考慮央行
從現實角度出發,我們同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愿意把歐洲央行視作唯一有能力(指資產負債表)迅速結束這場震蕩全球的危機的歐洲機構。畢竟,央行是獨一無二的。在某些方面,它具有天生的壟斷性,譬如銀行準備金,它通過發行新負債(即銀行準備金)可以無限量購買資產,包括發行的所有政府債券。
眾所周知,危機已從最邊緣的外圍國家逐漸以多米諾骨牌的方式蔓延開來,甚至到核心區,市場預期主權違約風險將提高,歐元區危機會不斷發展。而我們認為,如果采取足夠有力的行動,歐洲央行或能夠以盯住收益率的極限方式來停止危機的蔓延和傳染。
需要說明的是,歐洲央行不是沒有這樣做過,只是決心和力度不夠。2010年5月14日,歐洲央行推出了證券市場計劃,在內容和可操作性上就包含了此類方法的要點,但是,央行實施這項計劃的決心和力度卻不足以平息危機。
所以,央行不是不可以辦到!17個成員國央行“擁有”歐洲央行的歸屬權,而各國央行又隸屬各國政府,如果決心和力度足夠強烈,歐洲央行是可以起到歐元區財政聯盟的作用。
突破保守線
只是,根據其設計目的和演變來看,央行顯然非常保守,它大多數情況下都在強烈抵制類似這樣激進的“火箭炮式”想法,并提出各種反對意見。
例如,“這類行動可能會引發通脹,并違背央行維持物價穩定的使命。”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在需要這類行動時,通脹可能并不構成威脅;而且,即使存在威脅,央行也可以通過支付超額準備金利率,將利率設定政策與資產負債表規模/結構的決定分離開來。
又如,“這類行動會讓央行涉足財政領域,或降低政府采取必要行動的動機?!钡拇_如此。但是,我們清楚記得,在為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美聯儲的行動作辯護時,伯南克主席曾明智地提出“非常時期需要非常行動”。
再如,“這類行動可能會削弱央行的獨立性和信譽度,從而影響政策效力?!焙冒?,對于這種推辭,又讓我聯想到了一種有關“獨立性陷阱”的說法,央行的信譽度最終取決于其行動的結果,而不是行動本身。
我們留意到,市場上的一種常見說法表示,歐洲央行的唯一使命是維持物價穩定,似乎這樣一來就給歐洲央行套上了鎖鏈,無需再考慮歐元區其他更廣義的責任。但是,別忘了《歐盟運作條約》,其第105(1)條規定“歐洲系統各央行[歐洲央行居上]的首要責任……應該是維持物價穩定。在不損害物價穩定的原則下,歐洲系統各央行應該支持歐盟的共同經濟政策,促進《歐盟運作條約》第3條規定的聯盟各項目標的實現”。而這些目標包括了“促進經濟、社會和地區的融合,以及各成員國間的團結”。在賦予歐洲系統各央行(以及歐洲央行)的“基本任務”中,包括“促進支付體系的順利運作”,以及“促進成熟政府順利采取政策來維護……金融系統穩定性”。
所以,我們認為,不論愿不愿意,歐洲央行可能都是時候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使命、法定權力和責任了。如果歐元貨幣本身開始受到威脅(這完全違背《歐盟運作條約》),很難想象歐洲央行如何“維持物價穩定”,更不用說促進歐盟融合了,不是嗎?
首先要贏得德國選民同意
不過,歐洲央行要走這條路,確實要面對很多困難。從野村全球的觀點出發,最重要的是,央行需要讓德國民眾相信它放松貨幣政策不是為了援助岌岌可危的外圍國家。
根據之前媒體的采訪,德國央行行長Jens Weidmann堅信不應讓歐洲央行承擔起應對歐洲危機的主要責任。德國保守黨在上周的黨派年度會議上也明確表示購買債券是“最終手段”。
除非有明確跡象顯示經濟減速而且通縮威脅嚴重,否則歐洲央行會發現很難讓德國民眾信服應該采取數量寬松政策。可能只有在金融和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歐洲央行才會采取合理的數量寬松政策。
在市場擔心缺乏政策支持,并開始質疑歐洲貨幣聯盟是否只能再維持幾個月甚至幾周的時候,這樣的結果令人擔心。市場或許會逼迫央行更快采取行動。
(占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