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和所有的博物館都已關閉,所以當人們看到報上一篇文章的標題是:“一個引起轟動的展覽”時,人們就可以確信這不是一個繪畫展覽,而是一個裙子展覽,而且展覽的裙子是為了滿足“那些高尚的藝術情趣,即巴黎婦女過早失去的藝術情趣”。于是,優雅和情趣重新復興——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讓·科克托(Jean Cocteau)在一戰期間曾寫過一部先鋒芭蕾舞劇《游行》(Parade)(1917),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為舞劇設計布景和服裝,埃里克·薩蒂(Erik Satie)進行配樂并由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撰寫劇情簡介。這次偉大的合作激起了現代藝術的新浪潮。
畢加索為舞臺設計了浪漫派的垂幕,稍帶諷刺意味,題材和風格卻是對那個時期堅決的回應。他把舞者處理成平面中的人物,而把舞臺設計成立體空間。這種古典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巧妙結合,把觀眾帶入現實和非現實的矛盾空間。丑角的形象再一次出現在畢加索設計的舞臺上。他在平凡中帶入了不平凡的藝術趣味。這部舞劇的創作成為了畢加索“新古典主義”的開端。
身處這場藝術革命新浪潮尖端的還有服裝設計師嘉柏麗爾·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在科克托的帶領下,年輕的香奈兒離開現實跨到“鏡子的另一面”,徜徉于語言和隱喻的奇境。1924年,香奈兒為芭蕾舞劇《藍色列車》負責戲服設計,科克托撰寫腳本,畢加索繪制舞臺布幕。
香奈兒與這些藝術先鋒朝夕相處,并從這個動蕩卻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汲取著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一場“抽象主義”的“美學革命”悄悄開始。
維多利亞美學冷卻塔
古典主義 19世紀中后期,維多利亞女王的繁榮時代,歐洲畫壇被皇家美術學院的古典主義思想主宰,社會上則流行秀媚甜俗而又空虛淺薄的、充滿匠氣味道的藝術。
拉斐爾前派 1848年,幾個青年在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倫敦的家里發起了“拉斐爾前派”,向往文藝復興初期那種真摯、樸實、生動的畫風,結果他們遭到學院派的反對,社會也普遍認為他們是無聊青年,作品古怪奇特,甚至大名鼎鼎的作家狄更斯也抨擊他們。
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所有這些可以歸納為四個字:華麗繁復。與此同時,在鄰國法國,有一種精神一直沒有覆滅:巴黎范兒,它代表著法式時尚精神,從路易十四到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到香奈兒到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它是對傲慢與獨具一格的追求,一種優雅與叛逆的綜合體。
香奈兒十分推崇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并把她們當作自己靈感的來源。這些身穿設計夸張、白色縐領裝飾的黑色袍服,深知如何在那個年代掌握權力。香奈兒更特別撰文推崇凱瑟琳·德·梅第奇皇后(Catherine de Médicis)。這位法國皇后的雙C徽章,和香奈兒的標記有著驚人的相似,令人浮想聯翩。
現代藝術的吶喊
印象派 1874年,法國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31位印象派畫家聯合舉辦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公開向官方沙龍宣戰,他們總是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涂在畫布上,再也不像古典主義那樣小心翼翼考慮細枝末節。
后印象主義 這是現代藝術的大門,開門人是塞尚、梵·高和高更,他們張牙舞爪提倡繪畫要更多地表現畫家的主觀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梵·高作品中融匯了日本浮世繪版畫的風格。后來,成為設計大師的香奈兒也對東方、對中國充滿向往,她對于自己收藏的中國烏木漆面屏風百看不膩,而且喜歡在寓所里擺設中國藝術品。在這些中國藝術品的影響下,她在創作中有時會帶有一點東方的神韻。
1883年8月19日,香奈兒出生在法國盧瓦爾河畔的索米爾小鎮。1895年,12歲的香奈兒經歷人生第一次巨大創痛:她的母親剛剛病逝,她作流動商販的父親就將她們姐妹送進了科雷茲省的奧巴辛孤兒院。這座古老的修道院,屬于嚴冷肅穆的西都教派,在這里七年的生活經歷,讓香奈兒淬煉出一種獨特的美學,混合著簡約、莊重和奢華的美:修女服和孤兒院童的黑袍白領連衣裙,以及彌撒時神職人員圣袍和法器的絢爛華美。
我們的故事是堂皇的悲劇的
像一個國王的面具
沒有冒險戲或是魔幻劇
沒有無關緊要的詳情細事
使我們的愛情動人地凄其
而托馬斯·戴昆西
抽他的鴉片純凈又甜蜜
為他可憐的安娜沉入遐思
讓我們過去讓我們過去因為一切都必過去
或許我會經常轉過身子
記憶是一只獵角
它的聲響會在風中消逝
——阿波利奈爾
《美好的文字》(1918)是阿波利奈爾在一戰烽火中創作的詩集,它標志著現代詩在詩體與格律上的第一次徹底的解放。他將詩句分散排列成奇異的圖像,可謂詩歌的“立體主義”。此外,早在1903年,他與青年畫家一同創辦月刊《伊索的盛宴》,登載大膽創新的詩畫,介紹“立體派”繪畫。對造型藝術持久的興趣,促使他撰寫了極富洞察力的藝術評論,對剛剛出現的“野獸派”和“立體派”藝術進行推介,使馬蒂斯、畢加索等畫家名噪一時。
他在《論立體派畫家》中寫道:“‘立體主義’繪畫使造型藝術發生了革命,它重新調整了美的秩序,并使人們學會以新的尺度來衡量完美,最終令畫家的內心期望與繪畫的可塑性達到了一種創造性的境界。”
阿波利奈爾還史無前例啟用了“超現實主義”一詞,結果成為眾矢之的。然而,正是追隨 “超現實主義”的腳步,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從巴塞羅那來到巴黎,與畢加索、胡安·格里斯(Juan Gris)、科克托、皮埃爾·勒韋迪(Pierre Reverdy)以及香奈兒等一幫才華橫溢的超現實主義者結為摯友,并努力證明著關乎人類\"更為重大的現實\"。他們匯聚在香奈兒康朋街的寓所,討論藝術,預見未來,使命般意識到不可逆轉的進步是大勢所趨,并一同描繪新世界的輪廓。
達利曾在1939年一部名為《酒神節》的芭蕾舞劇上與這位注定被載入史冊的女設計師首次合作:達利負責戲服的設計,而香奈兒按照他的設計進行手工制作。
美學失重
野獸派 1905年,“野獸派”的代表馬蒂斯帶領一批前衛藝術家在巴黎秋季沙龍亮相,記者路易·沃塞爾看見一件銅雕,驚叫道:“多那太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
立體主義 從1908年開始,一群文藝家常在蒙馬爾特的“流動洗衣房”聚會,包括畢加索、布拉克、阿波利奈爾等等。這是一個富有理念而又反傳統、同時有形式主義傾向的著名流派。它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把從不同的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諸于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持續性。
香奈兒1910年代最初的創作與美學革命同時展開。自從1913年在杜維埃開設第一家精品店以來,她推出一系列Jersey針織面料的服裝。她以時尚先驅的眼光,發掘大眾渴望,顛覆傳統。利落的短發、寬松的長褲、襟上綴著山茶花的外套、緊身背心、簡單的直筒連身裙、海灘服或男性斜紋軟呢服裝,香奈兒女士透過活潑流暢的身形輪廓,為女性服裝帶來了行動的自由,更傳遞著“新女性主義”的態度和境界。
現實的破碎
達達主義 1915年秋,幾個流亡在瑞士蘇黎世的文學青年,在伏爾泰酒店組織了一個名為“達達”的文學團體,后來巴黎有了達達集團,但達達其實是一種“反藝術”。
超現實主義 最有幻想色彩的藝術流派。雖然只是在1920-30年之間曇花一現,但整個20世紀的戲劇、舞臺裝飾、攝影、電影、建筑、雕刻,沒一個能逃脫她的影響。
1926年,香奈兒對于“美好年代”后期繁復的衣著風格感到厭倦,著手設計了小黑裙——后被美國版《Vogue》譽為“香奈兒版的福特”。這款極具強烈現代感的小黑裙,預見了一個新時代的曙光,代表了一種解放,是香奈兒為不受陳規框架限制的自由女性而塑造的新姿態,是她賦予當代女性的風貌。
盡管之前也有黑裙,但香奈兒創造的款式、廓型是徹底地前所未有。卸去了戰前的大帽、窄裙擺和極致的裝飾,香奈兒小黑裙長至膝蓋,帶著幾分帥氣的纖細;而且,它所需要的配飾也是越少越好。
在靜止的那面的一塊地方
在四條線之間
白色在那兒映掩著的方形
那托住你的頰兒的手
月亮
一個升了火的臉兒
另一個人的側影
但你的眼睛
我跟隨那引導我的燈
放在濡濕的眼皮上的一個手指
在中央
眼淚在這空間之內流著
在四條線之間
一片鏡子
——皮埃爾·勒韋迪(Pierre Reverdy)
皮埃爾·勒韋迪從俗世中隱遁,在索萊姆修道院的高墻中繼續著詩篇創作,并將他寫的每首詩獻給香奈兒,延續著與香奈兒耳語般的對話。香奈兒一絲不茍,堅持追求完美,特別關注那些隱藏于表面下的細節。她的思考已經超越了表面顯而易見的優雅,而會想到隱藏的另一面。從菱格紋手袋的酒紅色襯里精致的縫線,到外套內里下擺處縫制銅鏈以增加外套的垂墜度,均體現著她這一層考量。對于香奈兒女士來說, 奢華的真諦隱藏于最小的細節。這幾近個人主義、“為我獨享”的極致奢華,是僅限于登堂入室者彼此分享的秘密。
結構的重生
抽象表現主義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60年代,巴黎不再是世界藝術的中心,美國取代了她。抽象表現主義至今也仍然是一個最難以解釋清楚的流派,你只要抱著實驗的態度去看就好了。
極簡主義 1960年代,極簡主義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主義是一種以色彩的自然屬性平涂構成、簡單明了、排除引起幻覺的藝術手法。它可以直接追溯到抽象主義藝術家蒙德里安和俄國構成主義等一些前輩藝術家,甚至還可以聯想到包豪斯的美學觀。
抽象運動像燎原野火橫掃了各個領域,它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語言,它追求純粹、直面事物的本質,提煉線條和結構以更精確地定義內容、意義和情感。香奈兒化繁為簡的設計風格,源于她“回歸本質”的渴望。直覺告訴香奈兒,“現代感”只能以“減法”來表現,于是在設計中,她除去了所有令人不悅、分心和雜亂的元素。香奈兒1921年推出的N5香水,與那個時代設計繁復的香水形成強烈對比,象征著“現代”的設計,于1959年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深刻改變思想次序的,正是某種本身仿佛毫不重要的東西,這種東西使他們生活在另一個時代之中,從而顛倒了他們的時間次序……在一秒鐘之間,我飛越過人類文明的十幾個世紀,首先是煤油燈的模糊形象,然后是翻領襯衫的隱約的輪廓,它們逐漸一點一畫地重新勾繪出我的五官特征——普魯斯特
《法國設計先鋒與藝術大師們的對話》展于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包括五大主題:傳奇的源起Origin、抽象的精粹Abstraction、隱藏的奢華Invisibility、自由的追求Liberty和幻境的靈感Imaginary,并以流暢現代的風格加以陳列。她以文化藝術的高度,將為我們呈現法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學革命中藝術大師間偉大的智慧交流與靈感碰撞。
展覽由香奈兒傾力協助,并由當代藝術界知名策展人尚·路易·弗蒙(Jean-Louis Froment)策劃。400余件展品涉及來自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油畫、素描、照片、影像短片、雕塑、手稿、貴重物件、珍本文獻、時裝設計、香水珠寶等。展覽將持續至201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