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與意識——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第一回展”于10月1日邀請王懷慶、隋建國、鐘飆、陳文令4位藝術家在成都文軒美術館進行他們的“實驗”。
展覽選取的4位藝術家個案分別由主題展示與專家團隊研究成果相結合。在作品之外呈現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視頻,以解釋藝術所提示的問題,探究他們及他們所代表的一代人心目中“家園”觀念的形成及對國家的狀態與發展的思考,解釋實體的作品“形態”與虛化的精神“意識”之間微妙的關聯。
王懷慶的“家園”代表著接受集體主義教育成長的一代人在當代社會的精神失范狀況下的遭遇。其代表作“故園”所反映的并非自己個人的家園,而是集體想象和集體回憶中塑造起來的,對于魯迅的國家興盛的夢想,成為集體的意識形態,形成了那一代人思想意識中共同的家鄉。但是又不斷地“走出”和“回歸”家園,進行著獨立的批判與反省。探討當今文化的“家園何在”,是中國發現自身優勢,面對現代的重要依據。
陳文令15年前遭3個歹徒搶劫險些遇害,如今他選擇寬恕并救助刑滿釋放的首犯及其父母,并支持當地美術教育。他的真實遭遇為其作品做出了極不尋常的解釋,而其追求心靈寧靜的過程本身也成為了一件動人的作品。這恰好與法學界最關注的“寬恕”問題相合,也是刑法專家王世洲教授加入對話的原由。家國遭遇即當下每個人的遭遇,藝術家的反思和其藝術關切,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價值——不是給人以清楚答案,而是給人以覺悟的機會。
當然,家園的過快變動所帶來的精神缺位,向每個人提出了如何建造未來的希望和生存的可能。鐘飆關于“如何把自己對世界的關切變成常識,把對宇宙的知識變成日常的形象”的思索,提示出未來的可能。當這個從藝術衍生出的問題拋出后,社會學家謝宇院士從社會學方面不斷進行社會情境的追問,使得與藝術家的對話變成作品意義的延伸。在人類前途面臨巨大安全挑戰之時,正視家國之隱患,通過當代藝術超越時代的思維發散,越過當下的局限,呼吁建立新的家園的可能性。
擺脫對家國問題現實的投射,如何既建造社會的安定,但卻不壓制個體的發展,是當代中國人漸漸顯露的精神訴求。隋建國將其迷茫與孤獨凝固在不確定的形狀中,繼續不間斷地探索,而這個探索又不是給觀眾一種答案和意識。正因如此,展場里似乎看不到“完成了的”作品,而是一個不斷在建造的過程、展品是不在場的“現場”,以及由這些問題引發的陳述和討論,甚至是哲學層面的發問。也許,真正的擺脫“家園”的意識形態,才是人類的共同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