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近來實在是風生水起,不僅引得業內人士盡折腰,連各大傳媒也越來越多關注起來。而在各種微博上,關于坊間傳聞的消息也受到追捧。
9月29日,著名媒體《南方周末》以《贗品帝國》的聳人標題稱:“欣欣向榮、亂象叢生、無法無天:這三個詞正可精確形容目前的文物字畫收藏市場。而支撐這個繁榮并必將更加繁榮的市場,正是已高度成熟的制假、造勢、拍假、假鑒、護假完整鏈條。”更加聲稱:“假貨把中國藝術品交易抬到了空前繁榮的高度,也逼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研究者估計,市場上真品和贗品的比例大概是二比八。”
且不論市場上藝術品的真假到底幾何、拍賣行是否想保住自己的名譽等等,但是作為一個有公信力的媒體,在沒有對當事人、專家以及研究者的采訪,以及客觀充分的證據之情況下,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和如此襲人眼球的標題,未免有失公道以偏概全。
而在新浪微博上,阿特姐姐常常以“坊間傳聞證實”這類語言來“有話說”,以至于雖然匿名,仍然不得不向當事人道歉。
對大部分公眾媒體來說,可能沒有一個行業比藝術品收藏圈的門檻更高,按@林明杰art的話說:“所以難免有時候瞎捧,有時候枉殺。再則,現在媒體少了一份溫婉圓通的文氣,思路是直線型的、黑白分明的,非對就錯的。我身在其中也覺得沒法跟它講道理。”
坊間之所以成為傳聞的市場,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公開信息太過籠統簡單,給了坊間猜測和想象的空間。二是藝術收藏圈本身的特殊性,尤其是誰能權威地發布信息?
在普通人眼里,藝術品市場很遙遠,藝術家收藏家的生活很神秘。在這種情況下,稍有風吹草動便會風起云涌,因為大家都有那么個“黑幕”心理。事實上,天價作品沒有不受到質疑的:按大眾的想法,憑啥一張破紙能賣個樓盤的價格啊?而對于專家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除了專業領域并沒有人來關心。
坊間傳聞當然不可輕信,因為更多的人主要是靠猜測和憑空想象,空穴來風的居多。但也有些傳聞事后被證明,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類坊間傳聞要么由“內部人士”或者“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而來,要么是有心人士依據蛛絲馬跡推理而來。而藝術市場沒有權威信息來公布,被坊間傳聞搶盡了風頭。但是作為媒體來說,不管在哪種情況下,研究專業領域,盡可能的還原事實真相才是正道,而不是走這種坊間傳聞的路數去博彩!
言歸正傳,藝術品市場并不會因為區區幾篇打壓式的報道而消亡,相反令人擔心的是有人會聞著金錢的味道加入而導致市場更亂。至于藝術品市場能不能繼續走強是由整體經濟的趨勢決定的,它處于宏觀經濟走勢的神經末梢,經濟環境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市場。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牛市熊市,藝術品市場總有熱點閃動,正是它吸引我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