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和爺爺王玉祥這一次極其偶然而平常的對話,使王浩然毅然扛起了家族的緙絲大旗。
王浩然出生于一個緙絲家族,在大學,他學習的是中文專業,但他很早就開始關注文化產業,看到精美的緙絲作品與時下緙絲在國內受到的冷落之間極大的落差,讓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中國傳統手工藝發展至今天,已經不僅僅是緙絲這一個行業出現與時下生活脫軌的現象,這種現象具備普遍性。如何讓傳統工藝做到‘文化自覺’和‘經濟自立’才是問題的本質。”
記錄時代風尚的技藝
緙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種采用“通經斷緯”織造平紋組織的絲織品。緙絲用的是平紋緙絲機,織造技法依畫稿設計的需要,以不同色線作緯線,往返于經線之間。由于不同色線所織的圖形間彼此不相關聯,所以圖案形狀周圍會留下鋸齒狀的空隙。這種通經斷緯的織造技法,使得緙絲成品形成有規律的空隙,俗稱“水路”,這恰恰體現了中國緙絲藝術中的留白之美。而緙絲特有的“合花線”技術,使其不同于一般紡織用過渡色塊來逐級褪暈,而可以做成漸變,將不同顏色的絲線絞捻在一起,仿佛繪畫中的調色,因此明代畫家董其昌稱緙絲為“以梭代筆”。
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緙絲的存世精品極為稀少。宋代是緙絲的黃金時代,宋代官署文思院下設專門生產緙絲的“緙絲作”,形成了純粹供欣賞的藝術門類——緙絲畫,故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將緙絲與刺繡歸入書畫類,不再當成紡織品。元代緙絲,摻以金線,極為華麗,常用以織造帝后御真畫像和佛教繪畫,可惜傳世作品不多。明早期,在“御用監”下專設緙絲管理機構“緙絲作”,由于明初朝廷力倡節儉,規定緙絲除用于敕制和誥命外,不許用于各類衣物。到明代宣德時期禁令漸弛,緙絲再興。清代制作了大量供皇室穿著的緙絲服飾及供皇家供奉的緙絲唐卡,均是緙絲中的珍品。
關于古代緙絲藝人的真實面目,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生卒年不詳,這里面也包括了宋代的朱克柔、沈子蕃、吳煦;明代的吳圻、朱良棟、王統等大師。他們并非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僅僅是記錄時代風尚的藝術大師,是他們將中國的一門手藝默默傳承。
值得慶幸的是,后人都將他們銘記了。明代沈周形容緙絲為“一絲一縷千萬壽,妙合天機造化中。”明人吳寬稱贊緙絲為“機中織錦慚秦娥,唐宮刺繡如拙何”“非纻非縠非綺羅,但見空明搖玉波”。這些都是后人通過作品與他們的神交。雖然這些大師們除了作品以外沒有為后人留下任何記憶,但這樣的留白卻恰恰表現了他們作品中忘我的心態。這也是今天緙絲手藝人最難學的技藝。臺灣導演侯孝賢說:“我們之所以喜歡古的東西、手工的東西,是因為我們的美感來源,就是由這歷時久遠的技藝中,逐漸形成。”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所言“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所找到的位置。”他們,都是技藝的知音。
爺爺曾經有過輝煌
關于爺爺的工作,王浩然的童年記憶是:“小時候我只知道爺爺他們在織布,但是更具體的,織的究竟是什么,我就不清楚了。因為我往工廠跑都是在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的唯一印象,就是那里有很多的織布機。我到了初高中就都沒怎么去過工廠——不用說你也知道,我們這一代課業是那么重,別說去不了廠里,就是去了,也得被爸媽給揪回來,我上中學時周六周日都有課外班的,一周也就周日下午才有個休息,還得寫一堆作業。但是我知道爺爺織布的工作非常繁忙,我上小學那會兒我爺爺做的廠子有200多工人,固定資產200多萬美元。”
當年中國號稱有“工美四大名珠”,包括北京工美、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蘇州刺繡研究所等四家。1914年張謇請余覺(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的丈夫)找到原清宮造辦處的緙絲藝人來南通教授緙絲織造技藝。解放后這批學員就組建了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王浩然的祖父輩是通過在研究所工作而傳習了緙絲技藝,而他的父輩們大多是因為家族作坊的制作人手少而傳承了這項技藝。
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當年是“不惜工本,創作精品,培養人才”,遍請龐薰琹、張仃等國內名師講學指導,并把一批批人才送到南京、北京等高等院校深造。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每年都有精品大作,每年都有國家金獎收獲。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由張仃設計、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三代繡工花了幾年時間集體制作的《哪吒鬧海》以及《漁舟唱晚》等繡品,獲得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評選獎金獎。
緙絲行業迅猛發展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后,工藝美術外貿出口任務猛增,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國訂購和服腰帶和貴袈衣(日本和尚高檔禮服性袈裟),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蘇州、南通及杭州周邊地區緙絲廠家和作坊也逐漸成立,各緙絲廠家紛紛添置緙機設備,緙絲生產空前發展,緙機上萬臺,規模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代。
不過,好日子總是短暫的。隨著日本經濟越來越走下坡路,日本女孩成人禮上的和服腰帶由購買轉變成了借和租。1997年以后,日元貶值,但日本方面給出的購買價格和以前一樣抓住“定制難銷”的弱點,在當時,一根緙絲腰帶出廠價才300元,但在日本的銷售價是1萬元,2011年,一套緙絲袈裟國內價格10萬元左右,在日本是150萬元,所以早年的緙絲藝人多成了商人,基本移民去了日本。而由于銷售緙絲比制作利潤高太多,作坊賺不到錢,同時又缺乏開拓國內市場的能力,國內企業之間只好大打價格戰,為進一步降低成本,日本企業開始鼓勵越南生產緙絲,他們的人工更便宜。
于是,打擊全面降臨在緙絲行業,王浩然說:“當年蘇州主要織造腰帶,一下子就得硬著陸,人員改行,砸機器,用了50年、70年的緙絲機就全部砸掉、毀掉,賣給人家當柴火燒。沒辦法,緙絲機挺大的,不用的話留著占地方。現在蘇州會緙絲的人加起來也就200人,真正能稱之為大師級的,能夠設計、能夠創造、能夠模仿古人的韻味和境界的,也就兩三個,說起來全國也不足4人。”
王浩然爺爺的工廠則開始轉型做袈裟。純緙絲的袈裟,一套在日本售價折合人民幣大約是150多萬元。緙絲制品在日本是身份的象征,日本皇室的菅直人、鳩山由紀夫,都在浩然爺爺家定制過東西。可因為是加工,做一套袈裟日本人只給大概10萬元的加工費。與此同時,后繼無人成為了緙絲傳承的難題:浩然的爺爺先后收過一百多名徒弟,最終走掉一大半。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為了生計開始學習緙絲技法,經濟發展之后卻耐不住寂寞各奔東西。緙絲工藝學習的初始階段并不難,數月至一年就能學到基本手法,但若要真正掌握沒有個三五年是不行的。做緙絲,除了手,還得用腳。手打梭子,左右左右,腳也配合,有時是同手同腳,有時是逆手逆腳。動作協調很麻煩,且梭子打出去——是扔出去的,左手的勁兒和右手的勁兒,力度不一樣,門幅會變窄,就是廢品。
宋緙絲僅存的流派
南通與蘇州的緙絲技藝并不相同,南通緙絲的技藝叫宋緙絲,也叫“本緙絲”,在日本稱為“本綴”,歷史上它屬于緙絲早期產品,它最大的特點是面料挺括,表面顯現“瓦楞地”溝紋。“宋緙絲”表面雖粗獷,但又不失細膩精巧。它給人們一種視覺沖擊,但又處處蘊藏著細膩精致,耐人尋味。蘇州緙絲被稱為“明緙絲”,日本叫“明綴”,是緙絲在明朝時期的產品,明緙絲輕柔,表面平紋狀、無明顯的“瓦楞地”溝紋。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到了近代我國只留存下明緙絲的技法。明緙絲現在比較常見,但是宋緙絲的流派,全國就剩浩然一家了。之后,便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段對話。爺爺想對浩然傳達的還有另一層深意:如果手藝不傳承下去的話,這技術就斷在他手上了。浩然說,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爺爺特別難過。
“過去我也總想著如何傳播傳統文化,也考慮過用紀錄片的形式等等。可是,與其說那么遠的東西,那些暫時還摸不到頭腦的東西,不如開始從手邊做起,比較現實。拿我們家當實驗,用新的方式把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浩然說:“記得佛教中有一個詞匯稱作‘絹索’,是指一個人被某種物質的東西莫名的貪戀,我想緙絲就是我命中的‘絹索’吧”。
蒙元伊兒汗國(Ilkhanate)1256–1335年,又譯伊利汗國或伊爾汗國,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元朝西南宗藩國,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
這件緙絲殘片,織造工藝精美,運用了平緙、勾緙、摜等技法,色彩和裝飾紋樣有著鮮明的蒙古及中西亞的風格。工匠非常精致地用緙金來裝飾周遍的紋樣,是元代緙絲用金的典范之作。
蒙元伊爾汗國緙絲片
平緙
又稱齊緙,緙絲基本技法,即依照圖案色彩的變化要求順經緯之理進行平紋交織。
勾緙
緙絲技法之一,又稱“構邊”。在紋樣邊緣以區別于主體紋樣色彩的另一種色線緙出明顯的邊界或輪廓線,具有分別色彩層次和劃分紋樣間界線的作用。
摜緙
緙絲戧色法之一種,即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鄰的不同顏色的色絲依紋樣輪廓走向順序緙織的方法。通常用來表現海水的層次等紋樣。
如何選擇緙絲作品用于收藏與投資?
緙絲作品一般有三個特點。首先大多是集體創作,后人判斷其價值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其次緙絲創作往往很費功夫和時間,都是用絲線一根一根地臨摹出來。有時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幾個月乃至一年以上;再次,緙絲經得起歷史的珍藏,古人用其復制容易損壞的名貴紙質書畫,因此,又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
“宋代宣和緙絲”和“明代宣德緙絲”可稱得上中國絲綢藝術史上的雙絕,前者主要在于表現書畫粉本的自然之美,后者則主要彰顯了裝飾圖案工藝之美。尤其“宋緙絲”在明代文人園林陳設中已屬非常難得的裝飾品。一幅上等宮廷緙絲作品,已能使用上純金線、純銀線、孔雀羽毛等多種名貴的材質進行交匯緙織,再配以部分的手工刺繡,整幅作品雍容華貴,巧奪天工。
緙絲的保存
緙絲屬于絲繡的一種,所以緙絲的收藏與保養與其他的絲繡品一樣。
中國過去常常喜歡將刺繡品裱成畫軸,以便于展示,現在人們喜歡將實用品也掛起來展示。展示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掛在靠近窗戶或其他有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等,容易造成織繡品的顏色退化。
2.不宜接近火爐、暖氣等,絲綢等紡織品容易著火燒損。
3.必須裝在有玻璃的鏡框里,避免弄臟。
4.不展示時的收藏和收藏衣服一樣,應該放在通氣、干凈的箱子里,避免過多折疊,并放一些樟木球以避免蟲蛀,也可以用防蛀紙袋來包裝。
5.每年春秋季節,天氣干燥晴朗時,應將收藏的絲綢繡品拿出來,放在通風陰涼處晾曬一次。
緙絲的作假
收藏界緙絲造假現象很嚴重。主要有兩種造假的方法:
一種是非緙絲的織錦充當緙絲。緙絲有明顯的緙口水路,而不是織好后抽紗造成的鏤空。織錦兩面圖案一樣,但顏色是不一樣的,假如正面的黃色居多,背面則黃色是最稀少的,還有一些織錦背面有很多浮緯,妝花緞一類的多層組織都是如此。緙絲是平紋組織,所以不存在假緯、地緯和浮緯的現象。一種是現代緙絲充當古代緙絲。緙絲多是采用色線,而現代緙絲幾乎全是化工染色的絲線,化學絲線有一個特點就是染色特別均勻,光澤過亮,這點與古代所使用的天然染色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天然染色線上色不太均勻。天然色線的褪色速度比化工的來得緩慢得多。市面上很多緙絲都是做舊的,一般是用茶葉水浸染過,有的還用高錳酸鉀進行人為腐蝕。
后記:
1895年在張謇創建的大生紗廠老工房內,王玉祥的父母、姐姐都曾是大生紗廠織工。
1954年散失在社會上的“女工”學員重新組織起來,在南通百貨公司內成立刺繡生產加工組。其后又成立了刺繡生產高級社。
1959年3月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女工傳習所的部分畢業生成為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專業技術骨干和刺繡教學中堅。
1969年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停辦,1972年恢復。
1972年王浩然的爺爺王玉祥考入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
1985年王玉祥成功復原“緙絲引箔技法”,織造出國內第一條引箔緙絲腰帶。
1980年代末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解體,王玉祥開辦緙絲作坊。
2007年王玉祥與孫子王浩然成立宣和緙絲研制所,以團體研究機構名義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
2010年王浩然榮獲聯合國教科文IOV“優秀青年傳承人”稱號。
2011年翰宸文化成立,專注于緙絲及其他手工染織繡品的研究。
緙絲的復興之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