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是其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法律、宣傳、配套模式三個角度出發,提出了湘西州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問題及相應政府角色定位的建議。
【關鍵詞】湘西 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府角色
自2005年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申報審批工作開始以來,國內掀起了一陣政府牽頭申請非遺的浪潮。從整體上看,各地政府申報非遺的目的多為開發文化價值,并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開發過程中角色定位不準等原因,非遺的保護面臨著因盲目肆意開發而造成的過度商業化、庸俗化的境遇。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為例,對民族地區非遺保護與開發中的政府角色問題進行探討。
一 湘西州非遺保護與開發概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境內峰巒疊嶂,溪河縱橫,山水旖旎。州內居住著土家、苗、漢、回、瑤、等30多個民族,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民族民間文化積淀深厚,源遠流長。這種奇異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湘西豐厚的非遺。截至2011年8月,由湖南省文化廳公布的關于湘西地區(含湘西州、懷化、張家界、邵陽等地)文化開發情況的調研報告中指出,湘西地區共有非遺保護項目國家級51個、省級100個。其中,湘西州占有國家級保護項目24個、省級保護項目50個,幾乎占到湘西地區的一半。
為充分開發湘西豐富的非遺資源,州政府加大了對非遺的保護力度。在政策法規上,先后出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
nMhApGiBaNCb1LXDIsA1JKdH6pTR+QnyBzQS2Eotgmk=實施方案》等,為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指導性方針。如針對公共文物設施上,加強了對博物館、古街巷、名人故居、文廟等的修復、重建工作。此外,州政府還建立了土家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并舉辦各種藝術節、研討會以加大對非遺的宣傳力度。
在保護力度不斷加強的同時,湘西州非遺的開發也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湘西州已在國內外塑造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08年,湘西州非遺項目土家族毛古斯舞不僅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上演,還參與了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表演;2009年6月,土家族吹打樂《畢茲卡的節日》應邀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遺展演——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專場演出;2009年11月,《土家族打溜子》表演應中央音樂學院的邀請赴北京與新西蘭藝術家同臺演出。這些都是湘西州政府對非遺保護和開發所努力的成果。
二 湘西州政府在非遺保護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從上文可以看出,湘西州政府在湘西州非遺的保護和開發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州政府的帶領下,當地非遺保護與開發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將部分湘西州近年出臺的有關非遺保護和開發的政策和措施整理如下:
1.沒有獨立的法律條文,現有法律缺乏針對性
據統計,目前湘西州內與非遺相關的法律文件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一份,針對非遺保護或開發的特定法律文件尚處于空白狀態。僅有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對非遺的直接保護作用也有限:其一,在此條例中,非遺被包含于湘西民間文化遺產內,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社會對民間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視,但并未明確提及非遺的保護;其二,條例并沒有對違反者做出明確的懲處規定,只是籠統地提到了行政處分。因此,此條例的權威性和震懾性并不能得到很好地發揮。
2.對外宣傳方式單一,對內宣傳力度不夠
非遺的保護與開發離不開宣傳,而湘西州政府對非遺保護與開發的內外宣傳兩方面都有所欠缺。對州外,宣傳形式單一。湘西州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與州外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宣傳交流較少,導致湘西州非遺知名度低。政府往往只是通過舉辦單一的藝術節或研討會的形式來宣傳(詳見上表),在區域間交流上收效甚微。而藝術節和研討會自身存在的時間短暫性和地域局限性等缺點通常會導致宣傳成效低、見效慢等問題。在州內,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力度不夠。非遺的保護和開發離不開當地人民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而湘西州內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只是從偶爾看到的學術交流研討會議及成立的相關機構組織中得來的,從中了解到的知識非常有限且單一。這也直接引發了群眾對非遺的認識模糊、保護和傳承意識差、總體重視程度低等問題。
3.組織不全面,缺乏完整配套的保護與開發模式
筆者在整理湘西州非遺保護名錄時發現,在湘西州24個國家級和50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中,大多數項目保護情況僅為初步保護甚至停留在被列為保護名錄之前的階段。很多項目在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保護,名錄之后,政府并未采取配套的保護措施,于是一些項目由于自身特點及傳承人等方面原因出現項目完整性流失甚至瀕危失傳的現象。在開發現狀方面,大多數非遺項目均處于尚未開發狀態。而非遺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很多項目存在“原真性”保留與商業化開發相矛盾的障礙,一些項目還因開發潛在經濟價值低而遭忽視。由此可見,建立一套完整配套的非遺保護與開發模式非常有必要。而湘西州政府在此過程中的投入與組織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州內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針對性的保護與開發模式。
三 對湘西州政府在非遺保護與開發中角色定位的建議
針對上文分析的問題,筆者認為湘西州政府在今后的非遺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應注意充當好以下幾個角色:
1.積極充當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者
對于數量有限且針對性不強的湘西州非遺保護與開發的法律體系,湘西州政府應做的是積極加強對非遺保護與開發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工作,從法律層面上為非遺的保護和開發建立強大的后盾。政府作為相關法律的制定者,首先應對湘西州非遺做系統性資源普查并分類,與當下的經濟問題及其他流行趨勢相結合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一套適合本土非遺保護與開發的法律條文。筆者建議,相關法律條文應明確提出對于破壞非遺行為的獎懲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表明政府對非遺保護的重視。政府是非遺保護和開發過程中的主導組織,只有帶頭重視非遺才能達到示范效應,為非遺的保護與開發保駕護航。
2.充當非遺保護與開發的宣傳者
湘西州政府應積極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形成聯盟,加強對州內非遺的宣傳與交流,以達到共同促進與發展的效果。在與各地區宣傳與交流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把握好非遺保護和開發的重要原則,衡量好本地經濟發展的需求,熟知本地非遺的特性及與周邊地區非遺的差異,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協調地區間矛盾,促進地區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應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資源優勢,通過開展活動、舉辦比賽并透過媒體網絡等宣傳手段加強群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只有真正認可了非遺,非遺的保護與開發才會成為人人均有責任的“公共事務”,才能使非遺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3.積極充當配套保護與開發模式的建立與實施者
針對湘西州非遺保護與開發現狀,政府應根據各非遺項目的不同特性,制訂出相應配套的保護與開發措施,并跟進實施。非遺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周期性長的工作,其配套保護與開發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要想取得突破性成績,政府需要成立專門性的機構并在經過詳細分析論證后,為各個非遺項目量身制訂符合項目實際情況的、具有較大可行性的保護與開發方案,還要在項目具體開發的過程中跟進實施與監督。只有這樣,才能兼顧各非遺之間的差異性,挽救那些瀕危的非遺項目,做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易文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現代經濟信息,2010(18)
?。?]李華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基于湖北省荊州市非遺保護的實證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牟延林、吳安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主導與政府責任[J].現代法學,2008(1)
?。?]譚啟術.政府該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學習月刊,2007(13)
[5]李浥.本土立場與概念的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及運作模式中的政府行為[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3)
[6]劉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非政府組織角色研究[J].前沿,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