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本文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分析了當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挑戰,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老年撫養比 養老保障
一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中國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中國人口總量已達13.7億。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占總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個百分點。《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將我國2001~2100年的人口老齡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2020年),快速老齡化階段。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2.37%。第二階段(2021~2050年)加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數量將年均增加620萬人。到2023年,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1.78%。第三階段(2051~2100年)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
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老齡化的階段。由于平均期望壽命提高;平均養老和醫療費用高于勞動年齡人口;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金儲備不足,使供養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險基金風險加大。加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發展老齡事業的重要任務。
二 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制度的挑戰
1.老年撫養比上升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養老負擔的影響可通過撫養比進行衡量。撫養比是指總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與勞動年齡人數之比,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我國總撫養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老年撫養比則明顯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近年來變化速度加快。從2000年到2009年,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從9.9%上升到11.6%,上升了1.7個百分點,這說明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承擔的撫養人數在增加,即勞動力的撫養負擔越來越重。
雖然目前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并不高,但由于近年來少兒人口數的下降,在未來的某一時期內必然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數下降,這將造成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負擔增加。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養老負擔會進一步加重,僅靠老年人在其年輕時的勞動剩余積累可能難以滿足他們的養老需求,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2.養老金缺口大
隨著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養老金的支付年限延長,支出增加致使退休費用急劇增長。使得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面臨著收入減少和支出增加的雙重壓力。
就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他們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已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0美元以上。比如日本在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達到7%和10%時,人均GDP分別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為6.96%時,人均GDP只有840美元。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時,人均GDP也僅為3000美元。因此,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可以稱為“未富先老”。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2010年若剔除1954億元的財政補貼,上海、江蘇、湖北、湖南等14個省份和新疆建設兵團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收不抵支,缺口高達679億元。14個省份中,遼寧和黑龍江的缺口均超過100億元,天津和吉林的缺口均在50~100億元之間,其他省份的缺口在10~50億元之間。
3.養老保障負擔加重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日益增多,加上計劃生育政策
的影響,將引起家庭規模和結構的變化。兩代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將形成4∶2∶1的格局,子女的養老負擔加重,勢必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三 完善養老保障制度的措施
1.擴大養老保障制度覆蓋面
一個國家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有多大,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力市場和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決定的。2011年下半年開始試目前,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養老保險制度應逐步覆蓋所有與城市化、工業化過程緊密聯系的群體,包括目前所有的城鎮就業者及逐漸城鎮化的工資收入者。在政策層面,《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中明確規定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從2010年1月1日起,《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也開始實施。這些政策已經為擴大和貫通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奠定了基礎。2011年下半年開始試點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標志著我國養老保險城鄉全面覆蓋的制度體系最終形成,全體國民都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與此同時,我國的全民養老體系中城鄉分割格局亟須改變。每年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到城鎮就業和定居,同時有上億農民工在城鄉間頻繁流動,新農保制度也在迅速覆蓋全國農村,這使得城鄉間政策的銜接工作顯得非常重要。
2.調整和規范法定退休年齡
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這一規定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的,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只有50歲左右,現在已經增加至70歲;另外,由于現在公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參加工作時間相對較晚,如果仍然按照舊的規定,其工作時間縮短,領取退休金的年限就會延長,使得政府支付養老金的壓力更大。因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避免失業率上升的前提下適當調整退休年齡,以緩解養老金支付的巨大壓力。
3.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
20世紀90年代,世界銀行提出了三支柱模式的養老保障體系:第一支柱是政府負擔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的補充性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障。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提出為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金支付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吳經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經濟,2009.7
[2]馬彥.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0.6
[3]黃瑞.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西方養老保險制度改革[J].經濟師,2010.2
[4]李雨潼、張劍宇.從撫養比變化看東北地區人口老齡化[J].人口學刊,2010.6
[5]張海鷹.城市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形勢及對策[J].人口學刊,2010.2
[6]祁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