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體現。在介紹和諧勞動關系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性,探究了當前我國勞動關系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路徑選擇,對實現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十二五”時期 和諧勞動關系 路徑
“十二五”期間,將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成為其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結構面臨快速調整,勞動關系已發生深刻的變革,給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和諧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是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介紹了和諧勞動關系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性,探究了當前我國勞動關系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多角度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路徑選擇。
一 和諧勞動關系的內涵和特征
和諧勞動關系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和諧勞動關系,包括勞動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在勞動關系中,既能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又能夠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協調運作,穩定、持續發展;狹義的和諧勞動關系,主要是指勞動者和雇主雙方,亦即工會組織和雇主組織之間,能夠堅持平等性原則,互惠互利、互諒互讓,通過直接協商、談判、締結契約等方式,來建立和調整相互間的關系,并解決出現的問題。
“四型”特征:合同型,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確定權利和義務;法制型,勞動關系在構成、運行、處理等方面應當實現法制化,法律原則、法律方
式應當成為調整勞動關系的主要模式;民主型,職工能參與研究解決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勞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及企業內部管理事務;救助型,建立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有效機制。
二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性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構建和諧社會最主要的就是使各種社會關系穩定與協調,而勞動關系是重要的、基本的社會關系,直接涉及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建設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關注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沒有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就不可能有和諧穩定的生產秩序和社會秩序。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提高職工收入,改善職工生活,讓職工在和諧勞動關系中增強職業穩定感、事業歸屬感、創業使命感,就能充分調動起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謀求經濟長遠發展主動權,形成長期競爭優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勞動關系和諧的企業才具有生命力,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要求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廣泛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實現生產者和經營者、勞動者與建設者和諧相處、平等合作、互利共贏。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協調勞動關系矛盾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總體是協調穩定的,但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經濟關系、勞動關系日益市場化、多樣化和復雜化。只有妥善處理勞動關系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協商協調方式解決勞動爭議,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才能鞏固社會政治和企業的穩定。
三 我國勞動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勞動者權益受侵害的情況仍較普遍,社會保障存在偏差。由于單純注重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勞動者權益被侵害現象仍時有發生。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期限短、內容不規范;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沒有得到全面執行,拖欠工資現象仍時有發生,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尚未形成;社會保險覆蓋面窄、統籌層次低,欠繳保險費現象嚴重;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不足,勞動爭議處理周期長、效率低。
1.勞動法律法規不健全,有法不依或者蓄意規避法律
勞動法律制度及機制建設,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要求。除《勞動合同法》和《工會法》外,其他的《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集體合同規定》和《工資集體協商辦法》等以行政條例、規范、命令、通知等形式存在,立法層次低,而且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化。面對已經頒布實施的有關勞動關系的法律、依然有大量的企業或者個人在勞動關系運行中不遵守法律法規,或者有意規避法律。“強資弱勞”的格局使得用人單位往往憑借其強勢地位,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以規避法律責任,為以后勞動關系的運行埋下了隱患,妨礙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2.缺乏民主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
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三方協商談判制度很少發揮作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由工會、雇主和政府組成三方,共同協調勞動關系、處理勞動關系中的有關問題。政府、工會和企業三方協調機制在我國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網絡。工會作為三方協調機構之一,存在著主體缺位、獨立性差、代表性不強等問題,企業對其信任和支持度不高。工人缺少用集體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合法利益的機制,也因此缺乏化解矛盾的緩沖機制。
3.政府職能部門對勞動關系監管調控的效率低
我國的現行勞動仲裁制度過于訴訟化,但是仲裁行為非行政又非司法,一裁二審的強制仲裁制度客觀上促使勞動仲裁的裁量向法院看齊,仲裁行為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影響效率。
四 “十二五”時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路徑
1.充分發揮政府在協調勞動關系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該在協調勞動關系中發揮充分作用,加強勞動政策的制定及加強勞動法制化建設力度,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法律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并為全體勞動者建立一整套包括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的就業保障體系;通過勞動監察、勞動爭議處理和三方協商機制對勞動關系進行介入和干預。
2.堅持國家統合、強化勞資自治的勞動關系調節模式
國家統合模式的特點是政府在勞動關系調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限制雇主組織和勞動者組織,利用勞動法律法規對個別勞動關系進行調整。勞資自治模式更像是一種市場調節機制,通過工會(勞動力賣方組織)和雇主或雇主組織(勞動力買方組織)根據市場環境、經濟狀況等來決定勞動力買賣的價格(工資)、勞動條件等。在堅持國家統合、強化勞資自治的勞動關系調節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對工人培訓和工會的改革,強化工人的勞動力市場主體地位和工會對工人的代表和維權能力。
3.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勞動執法成效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規范勞動關系法律法規的相繼頒布和實施,標志著國家對勞動關系的管理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但有的地方政府在勞動執法過程中嚴重偏向企業而犧牲勞動者利益的行為,這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目標是相悖的。因此應該在進一步加強勞動立法,制定、完善與勞動關系調整相配套的行政規章和政策文件基礎上,不斷提高勞動執法成效,強化勞動保障執法力度,加大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督檢查。
4.進一步完善勞動關系機制建設
第一,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導和預警機制。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導機制以保持勞資關系的和諧運行。建立良好的預警機制是指通過運用各種措施,及時掌握產生勞動爭議的誘因,預防和處理各類突發事件,預防或避免勞動爭議,維護和調整企業勞動關系,實現勞資穩定;第二,積極發揮企業、政府、工會三方協調機制。三方協調機制是市場經濟國家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手段,是我國勞動關系調整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協調勞動關系的有效途徑;第三,建立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一個勞資利益雙方共同的利益目標是協調勞動關系的關鍵。
5.強化企業經濟民主,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道德建設
企業經濟民主是指企業勞動者通過參與管理和利潤分享,實現對經濟過程不同程度控制的一種制度安排。設法在提高職工參與經濟民主建設意識、實施利潤分享、積極合作和共同治理等方面不斷完善,是構建我國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現實途徑。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道德有利于規范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行為,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增強企業在人力資源上的競爭力。企業應該設立道德管理專業機構,建立健全的、公平公正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大力推進積極的企業倫理文化建設,從而不斷完善人力資源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張鳴起.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企業和諧發展[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12)
[2]葛德泉.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幾點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25(3)
[3]喬健、鄭橋、余敏等.邁向“十二五”時期中國勞動關系的現狀和政策取向[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3)
[4]夏明月、劉鉑文.和諧勞動關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耦合[J].山東社會科學,2011(4)
[5]周春梅.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困境與對策[J].南京社會科學,2011(6)
[6]沈琴琴.全球化下的勞動關系調整路徑變化及其啟示[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25(3)
[7]田松青.當前我國勞動關系調整模式探析[J].前線,2011(6)
[8]宋成一.我國企業勞動關系失衡探析[J].企業經濟,2010(9)
[9]沈文瑋.企業經濟民主: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途徑[J].江蘇商論,2011(3):148~150
[10]高巨濤.淺議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J].中國經貿導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