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速度加快,城郊結合部的土地被征用,由此產生了越來越多農轉非人員。其就業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當中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改善目前農轉非人員的就業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本文以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從農轉非人員就業狀況為研究起點,深入地探討了就業問題的具體情況,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就業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決策部門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重慶高新區 農轉非人員 就業
一 引言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量農村土地被征用,使得被征地的農村勞動力被迫與土地分離進入城市。以重慶市為例,在近十幾年的征地農轉非過程中,伴隨征地規模的不斷擴大,隨之產生的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及住房安置問題等諸多社會問題日益凸顯,逐漸成為社會熱點,其中尤以就業問題為重。為了促進重慶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穩妥地解決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解決其他問題。本文以重慶市高新區為例,擬就該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為決策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 重慶市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現狀
由200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重慶市高新區的征地農轉非人員失業率高達43.60%,與全國各地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情況相似。據2003年到200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重慶市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失業率為19%到80%不等。其中,大多數集中在40%~60%,表明該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被征地后面臨“二次就業”難題,失地又失業成為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造成重慶市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失業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1.就業觀念
長期的農業生活,使農轉非人員養成了自由散漫、安于現狀、保守的生活習慣,少數人整天游手好閑,寧可依靠每月每戶300元的臨時補助,也不愿去就業。在重慶市高新區的征地農轉非人員中,一部分人深受小農觀念影響,認為在家務農自由性較高,自給自足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家庭。還有一部分人員片面追求“工資高、工作環境好、工作強度低”的工作,但是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質不高,又難以適應上述工作。只有少數農轉非人員則認為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希望通過自闖門路找到工作,傳達出強烈的就業愿望與抱負。由此可見,嚴重的依賴思想和陳舊的就業觀念是造成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2.就業渠道
就當前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渠道而言,主要包括用人單位招聘、自己碰運氣、自己創業、市場中介組織介紹、親人熟人介紹等。對于重慶市高新區而言,隨著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增加,勞動力資源由市場進行配置,使農轉非人員的就業難度增加,市場化就業路徑狹窄,渠道不暢。目前其非農就業的路徑主要是依靠親友、熟人等人際關系來謀求就業崗位,而正規的勞動力市場上用人單位招聘和職業中介組織介紹卻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
3.就業培訓
農轉非人員就業難,主要是因為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進而導致就業適應能力差,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已經成為困擾其就業的瓶頸因素。為了提高高新區農轉非人員的就業競爭力,政府積極開展對農轉非勞動力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工作,利用社會各類培訓形式進行人員培訓,使農轉非人員逐步掌握一技之長,幫助其實現就業。
三 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就業觀念保守,競爭意識薄弱
與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受傳統小農觀念影響較深,思想禁錮較重。由于農轉非人員長期在家務農,與外界環境接觸比較少,長期從事第一產業,使其融入第二、三產業較困難,思想較局限,不懂得變通。又由于農轉非人員自身文化素質低,社會實踐能力差,導致其就業適應能力差,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就業的競爭意識較為薄弱。
2.就業渠道狹窄,市場化就業方式不足
農轉非人員在就業方式上也略顯單一。目前已實現就業的征地農轉非人員絕大多數是從事臟、累、苦、險和低收入的產業,或者拾遺補缺性質的生活服務業等城里人不愿干的職業,如保安、門衛、物管、清潔工等簡單的體力勞動,其工資收入不高、不穩定。又由于高新區正處于剛起步發展階段,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沒有進駐,從而使得農轉非人員擇業崗位類型有限。
3.就業培訓缺失,就業培訓責任不到位
就重慶市高新區的征地農轉非人員而言,雖然政府一直積極組織就業培訓,但由于對勞動力市場和工作崗位需求實際情況把握不夠,沒能做到把市場需求和家轉非勞動力自身特點相結合,培訓工作存在一些盲目性,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培訓質量不高。培訓過程中政府、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之間產生脫節現象,致使就業培訓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另外,由于重慶市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主要居住在城郊結合部,原來以種地和出租住房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長期處于無業狀態。轉非為城市居民后,他們在擇業觀念上存在排斥心理,礙于情面不愿意去參加培訓,不去爭取就業,情愿無所事事,也不愿意就近上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培訓的效果。
四 改善重慶市高新區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的路徑
1.加強思想教育,轉變保守觀念
一是在農轉非人員集中的社區進行勞務宣講,讓農轉非人員對各產業的發展都有準確的認識,不使其對產業形象造成誤解、歪曲等現象;二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能力,傳授教育思想——只有勞動才能有好的生活。幫助他們破除“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提高自主就業、自謀職業的意識,使其更好地融入市場化就業環境中去。
2.增強就業培訓,提供就業支持
要建立健全的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培訓機制,首先要依靠充足的資金保障,可以建立農轉非人員職業技術培訓專項資金,來確保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培訓順利進行。同時,就業培訓應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和征地農轉非人員的不同文化素質進行分批分教,把重點放在第三產業崗位的培訓上,使農轉非人員能學有所用、學有所崗。在培訓的過程中,還要積極促使農轉非人員增強“以創業帶就業”的意識,以舉辦企業家座談會等方式來提高農轉非人員的創業積極性。
3.調動更多資源,優化就業機制
對征地農轉非人員的就業問題,政府應該發揮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調動和培育多種就業促進主體,引進一些高新勞動密集型企業,推動地區產業經濟發展,讓農轉非人員自主擇業。鼓勵征地農轉非人員進行創業,積極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就業援助、財政投入等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方式實現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楊武恒、陳紹友等.征地農轉非人員居住小區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重慶市高新區為例[R].2009
[2]何微微、陳紹友、毛紅濤.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以重慶市高新區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9(20)
[3]陳德英.大竹林街道農轉非勞動力就業出路之淺談
[4]馬云輝.重慶市農轉非勞動力就業培訓對策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經濟),2006(2)
[5]周天勇.將創業帶動就業升級為國家戰略[J].浙江經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