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通過一節教學設計,結合近年來對該課程教學方法的實踐,就如何上好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課展開討論,旨在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推進該課程的實際實施。
關鍵詞: 教學設計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方法
一、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本節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第五講——“做情緒的主人”中的第二單元,處于“狂風驟雨期”的中職生,情緒表現具有內隱文飾性、波動性大的特點。他們的內心體驗是豐富多彩的,但消極情緒出現的頻率及強度比較高。針對這種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情緒心理輔導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基本情緒的類型;識記、理解情緒ABC理論。
(2)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情緒ABC理論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3)覺悟目標
培養提高情商,適應社會的意識。
2.教學重難點
根據上述教學目標,為使學生做情緒的主人,有效調節自己的情緒,我確立了以下重難點。
(1)重點
運用情緒ABC理論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2)難點
情緒ABC理論——不同的信念A帶來大相徑庭的情緒C。
3.教學預設
中職學生不喜歡學習枯燥的理論,但他們卻善于思考和實踐與自己有關、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特點,為推進“一體化”教學,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①情境教學法
我在課堂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使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②案例教學法
采用生活案例,讓學生在實例中受到啟發和感染,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③歸納教學法
在課堂講授、舉例等環節,我注意對知識適度梳理,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④自我暴露法
心理咨詢的技術之一就是適時自我暴露,有利于產生同理心,從而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把心理咨詢技術應用到授課過程中,可以縮短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⑤心理訓練法
把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心理訓練法把講練結合起來,既鞏固了授課內容,又增強了教材的實用性。
(2)學生學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的學法與其他學科不同。不僅要開展豐富的活動,更要注重心理學基本知識的講授。它的學習模式是:先體驗,產生情感;再提高,掌握理論;后調試,改變自己。《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對學生的智力和學習方法沒有太高要求。只要求學生投入,特別是精神上投入,投入越多,收獲越多。
二、教學實施
1.導入(5分鐘)
課前學生分四組,做肢體運動,用脖子、腰寫自己的名字,使學生整個動起來,達到“破冰”的目的。然后,板書rén cái的拼音,讓學生上臺聽寫,當他們驚訝于以下四種rén cái對應的漢字之后,我說明情商(EQ)對人成功的決定作用,從而讓學生帶著探究的心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2.授課內容
(1)了解情緒。(5分鐘)
通過生活中的事例:你饑寒交迫,來一碗熱騰騰的面——愉快、喜悅,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提出:情緒是一種特殊的內心體驗結果,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產生的態度體驗。
我再采用案例教學法,如:“屋漏偏逢連夜雨”——憂愁、自憐。
這樣,可以清晰地解釋抽象的概念,使學生了解具體的情緒內容。
(2)基本情緒。(7分鐘)
采用情境教學法,教師、學生配合,表演幾個場景:走進教室,發現地上有五十元——咦!(高興、喜)再仔細一看,是個牛皮紙——哎!(失望、哀);女同學在草坪上散步,突然有人喊——蛇!(害怕、懼)引出并展示,哺乳動物都具有的四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
(3)情緒ABC理論。(8分鐘)
本理論是難點,為突破此難點,我采用案例教學法,充分說明: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事例一:中考失利,兩個人反應不同
同一件事,同一個人,不同的想法、信念,情緒體驗也不同。
事例二:公園里的盲人
(4)首先展示2幅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體會、領悟如何改變自己的信念和想法。(8分鐘)
其次,自我暴露。
3歲的孩子,給媽媽喂餃子,卻把媽媽的新衣服弄臟。
生氣、憤怒——新衣服、大過年的高興、理解——孝順、懂事
最后及時強化、總結: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會截然不同。
(5)心理訓練。(10分鐘)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為鞏固、練習、檢查教學效果,每組發放一張表格,討論完成。期間注意和學生主動交流與輔導,并由各組代表在全班分享各組討論結果。
3.總結(1分鐘)
心靈寄語:怎么想決定我們產生什么樣的情緒,當事件無法改變時,要想改變情緒,首先就要改變想法。
4.布置作業(1分鐘)
記錄有關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情緒ABC理論成功調節自己情緒的例子,并說明給你的啟示。
三、教學收獲
1.教學效果
本次教學,教師先以肢體活動“破冰”,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之后采用情境教學法、自我暴露法、心理訓練法等教學發法,深入淺出,把內容講活、講清,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啟示
教學之前,我們預定了“迎困難,避消極”這樣一種自我發展的樂觀意識。但事實上,我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絕不會因為上了這么一節課,以后就不情緒化了,同學間就不會再有矛盾和沖突,就不會出現打架等現象。這種期望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如果能讓學生將這些理論認識,卓有成效地應用于實踐中,當學生再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想到用本節課講到的方法,能快速意識到應該怎樣做,就能及時給學生提醒,也就實現了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3.存在問題思考
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諸多異化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過于課程化,將其醫學化、簡化為心理治療,教學工作開展效率不高,忽視師資結構的合理性,等等。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選修課,應該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