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還是自身發展的要求,種種跡象顯示,2012年或將是一個中國金融大變革之年,或者說極度迫近大調整的前夜。無論是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性革新愈發臨近,還是多層次、多功能的中國金融布局調整試水,抑或金融風險的蠢蠢欲動,中國銀行業無疑需要重新厘清前行思路,直面未來大轉型的挑戰。
2012年暮春,《董事會》雜志記者與興業銀行董事、行長李仁杰“圍爐”而談,傾聽這位浸淫金融業30余年、洞見不凡的銀行家,就銀行業的轉型創新談自己的觀點。“適者生存。隨著國內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為主要支柱的新興業務必然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機遇期。銀行應基于自身的比較優勢,努力成為企業的‘影子CFO’,成為私人客戶的理財規劃師。”
服務實體經濟須穩中求進
《董事會》:隨著宏觀經濟轉型升級進程的深入,現有金融體系不相適應、不相匹配的跡象越發明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對金融業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
李仁杰:去年以來,中央領導多次強調金融要服務于實體經濟。事實上,去年年中時,我們也強調過類似的觀點,指出當時那種“實體經濟很困難,但大量資金又離開實體經濟、以錢炒錢”的狀況很不正常。
具體來看,首先,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服務經濟,這是金融與經濟的最基本關系。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不能過度虛擬化、自娛自樂,對于實體經濟遇到的困難,金融部門責無旁貸。去年,不管是各級政府還是媒體,都十分關注銀行資金價格和收費問題,其本質也在于如何正確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其次,當前中國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服務總體是有效的,這是與歐美金融業最主要的區別。歐美金融體系明顯是出了問題,盡管實行寬松貨幣政策,但資金流不到實體經濟,因為銀行自身要沖銷壞賬、提高資本充足率,所以其貨幣政策效應事實上是從緊的。中國不存在這個問題,貨幣政策仍然能夠通過金融業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
《董事會》:隨著央行表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基本成熟,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深圳系列重大金融創新舉措推出,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翻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系列金融重大突破春潮涌動。您對此怎么看?
李仁杰:在服務實體經濟這一主題之下,中國的金融改革正在醞釀或者說正在逐步推進,以期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適度放松行政管制的制度性調整令人振奮,例如業界預期越來越臨近、年內可能有所突破的利率市場化,再如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一系列立足前瞻的制度性探索令人期待,例如人民幣國際化等。中央希望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和調整,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
從銀行業角度看,目前外部風險依舊很大,中國金融體系內部總體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穩定因素。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凝心聚力推動改革,一方面也要穩中求進夯實發展。重大的制度性變革,更適宜在一個相對平穩的內外部環境中,妥善推進。
堅定市場化、綜合化、國際化取向
《董事會》:在過去的一年,由于利差等因素,銀行業績效普遍理想,這一趨勢會持續下去么?
李仁杰:當前,金融市場化、綜合化、國際化仍是主要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步伐在加速,傳統信貸業務的比重在下降,以市場定價的融資比重在上升,利差必然會逐步收窄。盡管這兩年由于各種原因,銀根收緊,利差上升了,但這不可能是常態。同樣,由于宏觀調控,市場資金價格水漲船高,同時因為執行比較嚴格的貸款規模管理,而社會融資需求依然高漲,導致類信貸業務大行其道,這種現象也不可能長期持續。
《董事會》:不過吃利差已經是國內銀行業依賴性很強的盈利模式了。
李仁杰:一個健康的金融體系應該是多樣化的。當前,國內銀行業經營明顯趨同,不管大、中、小型銀行,都干一樣的活,采用一樣的經營模式,這是不正常的。中國銀行業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同質化經營嚴重,本質上是低水平競爭,難以滿足客戶多樣化和實時性需求,不利于打造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辦銀行一定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形成特色經營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同時,需要客觀、切實和理性地看待和解讀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從而對中國銀行業發展形成正確的了解。面向未來,“適者生存”,銀行必須準確研判外部經濟金融形勢和監管政策走向,為未來的市場變化做好準備、進行轉型與創新。
《董事會》:隨著經濟下行,房地產信貸、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等領域的潛在風險仍然不小,對此您持何看法?
李仁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一些被廣泛關注的風險問題,如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風險等,需要客觀、多方位分析。
關于融資平臺風險。當平臺貸款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中央和金融監管部門開始高度重視,及時進行風險提示,并加強風險管理,從而有利于政府債務的規范發展、銀行的風險防控。但進行風險提示、加強風險管理,并不等于平臺貸已經發生了風險,這是兩回事。我個人認為平臺貸風險總體可控,不必“談虎色變”。興業對平臺貸歷來非常審慎,平臺貸主要挑選財政實力強、誠信度高的客戶,高度重視第一還款來源。迄今,興業的平臺貸質量很好,沒有出現一筆不良貸款,且通過整改,目前94%以上的平臺貸都屬于現金流全覆蓋類貸款。
關于房地產貸款。經過政府有效的調控,房地產市場必將回到健康發展軌道。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作為市場金融資源主要配置者的銀行不可能置身事外。就興業而言,大量參與房地產信貸主要是在2005—2007年,隨后,及時、主動地進行了結構調整。近幾年,興業的房地產貸款占比明顯下降。從反復排查和壓力測試的情況來看,興業對房地產貸款質量很有信心。2011年,興業房地產相關貸款的不良率不到全行平均水平的1/3。
打造三駕馬車,轉型“影子CFO”
《董事會》:您剛剛提到適者生存,銀行必須前瞻謀劃、轉型創新。作為一家股份制商行上市公司的“CEO”,您認為銀行轉型創新的著力點在哪里?
李仁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西方國家金融業競爭激烈,金融工具不斷創新,金融管理制度逐漸放寬,商業銀行從分業到混業,逐漸演變為金融百貨公司,盈利模式從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轉變為財務顧問為龍頭的投資管理咨詢業務,在收入結構中非利息收入占到40%—70%。相對于國際商業銀行,中國商業銀行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傳統存貸款業務仍然是收入主要來源。從國際成熟市場和銀行業發展的成熟經驗看,新興的中間業務主要包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三大塊。
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金融深化的加速發展,企業法人和居民個人的金融資產快速增長,財富管理需求也在不斷加強。對公業務不能簡單地做存貸款業務,要轉變觀念,努力成為企業的“影子CFO”,真正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金融服務需求;零售業務也是如此,客戶經理要努力成為客戶的理財規劃師。也就是說,無論從對公還是對私的角度,都要求在傳統的業務基礎上向縱深化發展。
如何打理好客戶的金融資產?過去主要就是存款、結算,現在慢慢有了現金管理、資產托管、投資理財、套期保值等更復雜、更具有附加值的產品。此外,企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融資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何滿足?也要有相應的金融服務工具。所以,不論是從打理企業資產還是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角度看,都需要相應的金融產品進行有效支持,也要有相應的專業化機構和人才隊伍來運作。從三大業務板塊的關系看,財富管理是銀行服務深化的必然結果和客觀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是其他兩大業務的源頭和引擎。可以說,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構成了現代銀行新興業務的“三大支柱”,符合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和金融深化的大方向。
從一些國際知名銀行的業務結構來看,除了傳統的存貸、結算業務外,新興業務基本上都是由這三大塊組成,同時內部相應的組織管理、職責分工也是圍繞這三大塊業務展開。金融危機后,全球都在對綜合化經營進行深刻反思和總結。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歐美國家進行的這種反思,并不是走回頭路,而是希望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更好地彌補監管上的薄弱環節,進而更好地促進和加強市場化、綜合化發展模式。國際銀行業發展的這種大趨勢,可能也是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銀行業在綜合化經營方面比較審慎,尤其是金融危機后,大家更加慎重。但我認為這個方向是不會改變的,未來幾年,隨著國內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為主要支柱的新興業務必然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董事會》:個性化、特色化,將成為未來新型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重要驅動因素,興業銀行在這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和做法?
李仁杰:未來銀行經營環境變化的基本主線是市場化。興業銀行近年來一直在密切關注行業變化趨勢,積極探索和實踐經營轉型。目前,興業已經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從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興業傳統的存貸款比重小,也即受法定存貸利差的保護比重小,市場化定價的比重較高。我們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傳統業務方面,實現客戶“下沉”,主要拓展中小客戶和零售客戶業務,對大型客戶,主要通過直接融資滿足其需求;二是在傳統業務延伸方面,積極發揮銀行的核心基礎功能,也就是支付結算功能,利用新型支付結算手段和平臺延伸業務領域,包括第三方支付;三是在新興業務方面,大力發展包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等在內的新興業務。
興業今后將在內部全面推行資金轉移定價(FTP),并進一步完善轉移定價機制,將利率風險管理集中到總行,同時加強體制機制、技術系統和人才隊伍等建設,從而更好地適應更加市場化的經營環境。
今年,興業銀行各個條線都在推動、深化改革,比如零售條線的改革深化,企業金融、金融市場條線的改革啟動,以及風險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的改革等等;同時,隨著銀行業務越來越復雜、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部門間的配合協作日益成為常態。與之相適應,我們進一步強化“統一銀行”、“流程銀行”的理念和意識,摒棄“部門銀行”、“人治”觀念,通過制度和流程的管理,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