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國家要想能應對危機,必須有發達的實體經濟,而在實體經濟中又必須有創新的和科技的產業作為主導。”
——溫家寶
“強實體經濟主體、弱創新主角”
誰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誰又將是自主創新的主角?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數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中,以“私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為主的民營企業占比62.4%,以“國有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為主的國資企業只占2.2%,在R&D經費中前者為28.4%,后者為19%。民營企業無疑成為了實體經濟主體。
但是,民營企業并不是強有力的自主創新主體。這體現在以創新強度(R&D經費占主營收入之比)上,“私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為0.2%和1.13%,顯著低于“國有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分別為0.67%、1.27%)。在戶均R&D經費上,兩類民營企業分別為15萬元和760萬元,大大低于兩類國資企業(分別為450萬元和2499萬元);在戶均R&D人員全時當量上也是如此,兩類民營企業分別為0.74、3.66,顯著低于兩類國資企業(分別為2.35、3.81)。形象地說,民營企業創新“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國有企業創新“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但是,民營企業創新強度低于國有企業并不妨礙其創新效益明顯好于國資企業。如每億元R&D經費產生的有效發明專利數,“私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為31、36,顯著高于“國有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分別為18、9)。反映新產品競爭力的指標,如“新產品銷售收入中出口額”在前兩者中分別為14%、16%,顯著高于后兩者(分別為6%、12%)。在 “新產品銷售收入/R&D人員全時當量(萬元/人年)”這個反映R&D勞動生產率指標上,前兩者分別為525、494,顯著高于后兩者(分別為468、397)。在反映綜合經濟效益指標——“資產利潤率”上,前兩者分別為0.09、0.12,則大大高于后兩者(分別為0.041,0.044)。
顯而易見,中國目前實體經濟主體和自主創新主體之間存在一個“強實體經濟主體、弱創新主體”的錯位現象。
中國自主創新中的“周期性圍困”
中國作為趕超國家,進行創新時始終面臨著發達國家的“技術無限供給”,中國企業要趕超世界技術前沿,始終會在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間徘徊。即使有技術可供引進,也需要中國企業進行原始創新的努力,以提高和積累技術吸收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總是存在一些技術,對其原始創新的凈收益將大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但是這種原始創新又時刻面臨發達國家“技術無限供給”的擠壓,即一旦中國企業自主研發成功原來自己沒有的技術和產品,發達國家就會采取低價策略,以壓低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中國企業在引進和原始創新之間,不得不傾向于前者。不僅如此,“樹欲止而風不停”,發達國家利用創新的先發優勢,如獲取超額利潤,通過長期大量投入形成了有力的創新體系,其創新速度和水平遙遙領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通過原始創新趕上的技術前沿,常常是過時的技術前沿。這是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面臨“周期性圍困”的邏輯與現實。現實中的“落后—引進—又落后—再引進”困境很大程度上由此產生。
這種“周期性圍困”在國有企業中表現更加突出。一方面,國有企業利用“體制優先權”,從政府手中較為容易地獲得創新投入,以此也能吸引一批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又因 “體制惰性”,對創新激勵不足,在市場不確定大、潛在競爭性強的創新上尤其激勵不足。因此,與其說國有企業創新“投入有余,產出不足”,不如說國有企業創新更偏向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偏向于“成熟技術”創新、“國產化式”創新。
以民營力量優化配置國內創新資源
中國企業要趕上發達國家技術前沿,只有在創新上產生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生產率、增長率,才能實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是利用產業集聚,充分與進入中國的FDI企業接近、配套,利用技術溢出和同群效應,獲取快速的增長。該判斷的一個依據是,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與“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創新生產率分別為832和511(萬元/人年),顯著高于國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二是“走出去”,到發達國家最前沿技術中心的“身邊”,獲取技術信息,“挖人”,甚至直接收購兼并其研發機構。這已經不乏案例。
在“兩條腿”追趕中,毫無疑問是民營企業“跑”得要快于國資企業,而且大企業“跑”得要快于小企業。只有趕上世界技術前沿,小企業尤其是以新科技為基礎的創業企業才能“跑”到大企業前面,成為創新先鋒。如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際上是中國企業在經歷了一輪“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周期后,面臨發達國家即將展開新一輪“周期性圍困”的反應。
這首先要求我們盡快把民營企業從“強實體經濟主體—弱創新主體”轉變成“強實體經濟主體—強創新主體”。一旦民營企業成為創新主角,將大大豐富國內創新市場容量,作為策動者,產生一波波“結構性沖擊”。例如有的創新活躍的民營企業將脫掉制造業外衣,蛻變成專業創新企業,承接更多制造業企業的創新項目,撬動國內制造業價值鏈攀升;這些創新活躍的民營企業也會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企業,尤其是國資企業中相對低效的創新資源,甚至變成創新外包供應商,直接與這些企業開展合同創新、合作創新等。
其次,要以價值鏈分工方式,引導創新活躍的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為大企業,成長為國際性大企業,進入世界技術前沿。現有的國有企業創新可以憑借大企業優勢,采取民營化機制,利用國內創新市場容量迅速增長的形勢,將其創新資源轉化成自主創新驅動力,發展兩類價值鏈。一是創新價值鏈,與國內、國際其他創新企業形成創新分工,主動發包,或主動接包,既可以形成國內創新價值鏈,也要進軍全球創新價值鏈。二是制造價值鏈,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自主創新為總部,利用價值鏈分化制造業產業鏈,充分實現自主創新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完善國內制造業價值鏈,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